16版:光影记录

父亲如竹

(2024年08月2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肖刚
  父亲让我同他去竹林里走一走。
  我撑起一把伞,遮住父亲。秋雨如丝,把一棵棵竹润出欲滴的绿。
  父亲拄着拐杖,青石板小径上淋了一层雨水,颜色幽深了许多。
  父亲喜欢竹。这片竹植于开春时,有好几亩,是新打造的口袋公园。自打有了这竹林,“独坐幽篁里”就成了父亲常做的事。
  住乡村时,我家的房前屋后也栽满了竹,那是石竹,细而密实,重重叠叠,绿如翡翠。北方少竹,路过的人都喜欢望上几眼。
  父亲更喜欢竹器。他睡的床、坐的凳、躺的椅、铺的席,还有家里的筐箩畚箕,他喜欢吹的竹箫、竹笛,教学用的笔筒、竹尺,以至于现在拄着的拐杖……到处都是竹的影子,父亲一生都离不开竹。
  初中时,因为贪玩我的学习成绩下滑,生出厌学的念头。父亲知道后,鼓励我振作,可我仍然灰心,甚至开始逃课。父亲第一次打了我,他丢给我一个竹筐,道:“你看它,不知要捱过多少刀,还要经历水浸火烤,才能成为一件容器……”我当时不太懂父亲的话,但看到丢过来的竹筐,知道是拔草用的,不上学,就要天天拔草喂兔子!我不甘心,一咬牙,又回了学校。多年后的一天,我忽然如梦初醒,明白了父亲当年的用意,人这一生,不知要饱受多少挫折和磨难,才能成器。
  后来我分配到一家国企实习,感觉同车间的师傅都很难相处,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发呆,盼着实习早点结束。父亲不知从哪里知道了这个情况,告诫我要虚心向师傅们请教,我有些不以为然。父亲拿过他的笛子,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看这竹笛,因为虚心,才能接受,因为接受,才能发出动听的音律。人也一样,只有虚心,才能学到东西、学到本事,否则将一事无成!”我答应了父亲,师傅们见我真心求教,自然倾囊相授,我才知道课本上学到的只不过是些基础和皮毛,真正的技术是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熟能生巧的领悟里,差之毫厘就谬之千里。
  工作数年后,同我一起入职的人都被提拔进了科室,唯有我还留在车间,我不免有些焦急。父亲却让我不必急躁,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他鼓励我要向竹子一样默默扎根,完成积累和沉淀,方能厚积薄发。我听从了父亲的建议,苦钻技术,专注工作,两年后我因为成绩突出、业务熟练而被委以重任,那几个早早被提拔的人却因精减行政人员又被退回了车间。父亲说得对,只有踏踏实实,才能行得稳、走得远。
  父亲从竹子身上感悟到了许多。我遇到事情,他总好以竹的品格教导我、勉励我。其实,父亲又何尝不是一棵竹呢!他从民办教师干到公办教师,从教小学到教高中,桃李满天下。他一生为人师表,刚直、勤勉、虚心、坚韧,如竹子般秀逸脱俗,生而有节。父亲喜欢竹子,他又何尝不是在潜心地参悟着竹的品性、践行着竹的精神呢!
  竹林深深,幽然静谧,空气清新湿润,我紧随父亲,往竹林深处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