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从小暑开始,天气真正变得炎热起来。那么,小暑节气后如何养生?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几大医院的医生。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养生药膳推荐
潍坊市中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张永超表示,小暑节气的特点是高温潮湿多雨。小暑节气后,暑湿之邪兴盛,极易侵入人体,影响脾胃功能。饮食上除了清热解暑外,更要加大健脾、醒脾、化湿之品的食用。芳香化湿类食材可以化湿降浊、醒脾开胃,适宜这个节气食用。另外,小暑时节,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旺盛,人体阳气浮盛于外,里阳相对不足,加之夏日饮食相对寒凉,容易损伤脾胃,因此暑热之季也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在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温热之品。
张永超告诉记者,小暑节气后可以吃些藕和饺子。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即可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此外,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种吃法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俗称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此外,小暑节气前后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人们多会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让阳光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此外,张永超推荐以下几款药食同源食材和养生药膳,供市民参考。
药食同源食材:淡竹叶、荷叶、茯苓、薏米、芡实、藿香、香薷、砂仁、生姜、山药、百合等;普通食材:粳米、玉米、绿豆、苦瓜、黄瓜、冬瓜、莲藕、西红柿、茄子、西瓜、葡萄、蜂蜜、猪心、鸭肉、鲤鱼等。
药膳推荐一 荷叶鸭(约3人量)
用料:干荷叶1张,老鸭600克,瘦肉丁50克,熟冬笋丁50克,盐、酱油适量。
做法:将老鸭下油锅炸至外表金黄后捞出;将瘦肉丁和冬笋丁加盐、酱油同炒入味,放入鸭肚中,用荷叶包好放入笼屉中蒸熟即可。
养生功效:清热解暑、养胃生津。
药膳推荐二 薏米百合绿豆饭(约2人量)
用料:薏米15克,绿豆30克,百合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薏米、绿豆、百合淘洗干净,与粳米一同置于电饭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煲熟即成。
养生功效: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养心润肺。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小暑节气后如何合理起居、科学运动?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杨玲玲表示,小暑时节,应规律作息,睡子午觉(23时前大睡,11时至13时小憩)。夏季昼长夜短,保证充足的睡眠尤为重要。子时大睡,有利于养阴;午时阳气最盛,此时小憩30分钟,可养阳提神,下午工作效率更高。还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身体造成不适。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26℃左右,并适当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此外,要适度运动,调息静心。由于小暑时节天气炎热,建议在日落后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要避免在阳光强烈、温度过高的时段进行剧烈运动,以防中暑。中医认为,夏属火,通心。小暑时节,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疲倦乏力。因此,提倡“少动多静”,通过调息静心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观景,或者到大自然中散步,陶冶情操,达到怡情养性的效果。
杨玲玲告诉记者,除了上述养生方法,市民还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选择一些中药养生。如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金银花、菊花;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功效的枸杞、桑葚。还可以用山楂、荷叶、陈皮等制成乌梅茶,解热、止渴、防暑。需要提醒的是,中药养生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多按摩这些穴位
中医养生提倡顺应自然规律,让身体处于一个平衡和舒适的状态。对此,高新区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医生步娅男提醒小暑节气防三邪,并为市民介绍几个平时可多按摩的穴位。
小暑节气防哪三邪?步娅男表示,第一个是防湿邪。暑多挟湿,人体若受暑湿之邪影响会出现高热、烦渴、面赤、脉洪大等阳热之象,或困于暑湿,出现肢体困重倦怠、胸闷呕吐、便溏等症。第二个是防暑邪。暑温风至,不仅闷热,风中的热气也达到极致。中午尽量不要外出,以免中暑。《内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伤暑有时不会立马发作,可能暑邪内伏,暂时无事,至秋凉气收,邪正相搏,发为寒热交作的疟证。另外,在湿热的气候下,浊物会产生浊气,弥漫在空气中。因此要尽量远离垃圾桶、下水道口等污浊场所。市民也可以通过熏香抵御这种湿热浊气。第三是防寒邪。小暑节气之后,气温逐渐升高,人在高温的环境下容易贪凉。夏天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有一定程度的外散。人不活动也会持续出汗,就是阳气外泄的一种表现。这时要谨防寒邪侵体。此外,要防受风,冷风侵袭会抑制体表的阳气,使其无法正常外散,导致阳气郁闭,容易感冒。同时要防受凉,不建议使用凉席、凉坐垫、凉板凳,尤其是女性,坐凉席或凉板凳容易诱发或加重腰腹部疾病,如寒湿腰痛、痛经、痔疮等。
步娅男告诉记者,夏季炎热,人们会觉得头晕困乏,可以按压以下穴位醒脑提神。
天柱、风池、大椎和曲池等穴位 天柱穴位于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也就是斜方肌外侧凹陷处;风池穴位于后枕部两侧入发际1寸的凹陷处;大椎穴位于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曲池穴位于手肘窝横纹头外端。这个节气还推荐按摩太渊穴,定位在腕横纹的桡侧,大拇指竖起时,有大筋竖起,筋内侧凹陷处。
太渊穴 按揉太渊穴可调理久咳不愈,预防咳嗽、气喘、痰多等呼吸系统的症状。还可以调理习惯性流鼻血、口干等症状。
此外,艾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夏季,一些人易出现外热内寒、上盛下虚的症状,因此平常气血不足、阳虚者,可以艾灸关元、神阙、肾俞、命门、脾俞等穴位,以温阳驱寒。
自我调节情绪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易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紊乱。一些人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大动肝火,这就是“夏季情绪障碍”。
如何远离“夏季情绪障碍”?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护师徐小勇表示,首先,要保证充足睡眠和合理饮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足够的睡眠时间可以保持充沛体能,并达到防暑目的。在饮食上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多吃水果。夏季人体体能消耗增加,应适当增加营养,切忌节食。每日饮水3升至6升,以含氯化钠0.3%至0.5%为宜。饭前、饭后以及大量运动量前后避免过量饮水。其次,要做好防晒,科学运动,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室外活动时避免让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裸露在强光下,佩戴好防晒帽、着宽松的衣服。不要在封闭的房间里待太久,居室通风可以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使人产生“凉快”感。平时可以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尽量保持心态平静、乐观。心烦意乱的时候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或做些想象放松训练,闭上眼睛静坐,想想森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爽的情景,有助于降低“心理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