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结婚日满屋书香

(2024年04月2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秀芹
  我和老洲的婚期敲定后,我们商量婚礼细节,请多少客,摆多少桌酒席,甚至找哪位乡厨来做流水席。我不在乎这些排场,让老洲自己看着办。老洲想了想说,他想办场与众不同的婚礼,毕竟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得办得有意义才行。他的观点我赞同。老洲又对我说,他想办场“书香”婚礼:“结婚那天,谁也不请,省下的钱,我们可以用来买书,放在家里慢慢看。”我是没意见,可不知父母那边能否同意。老洲点子多,称就跟父母说,单位要举办集体婚礼,不在家办了。
  上世纪70年代,集体婚礼还是个时髦词,我父母一听是单位给张罗婚礼,便同意了,老洲的父母也没反对,说一切听组织安排。结婚当天,我和老洲去市里的书店待了一天,中午找家饭馆吃了饭,下午提着一兜书回了家。把买来的书摆在桌子上,老洲开玩笑地说:“这是教授家才有的模样呀!”
  那时,老洲家姊妹多,条件不好,我们结婚没要公婆一分钱。家里虽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我俩的小日子过得很充实,下了班吃完饭,我和老洲一人捧起一本书,各看各的,看完了,互相交流读后感。和我们同龄的小夫妻结婚后老吵架,但我们家从来听不到吵闹声,有人来取经,我说:“有点闲工夫都用来看书了,哪有时间吵呀!”
  其实,我们夫妻和睦主要是因为有着共同爱好,而且读书让人长知识、懂道理,能提高人的情商,打开人的格局,所以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谁也不去计较,互相忍让便有了和谐。孩子们在充满书香的环境中长大,从小便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因为我家藏书多,别的小朋友也喜欢往我家跑,坐在我家看书,一看就是半天。老洲常得意地说:“看,书籍还帮孩子们交到了朋友,上学也没人敢欺负。”
  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我家孩子的婚礼也是走“另类”路线。大儿子结婚前,大儿媳生病住院了,且迟迟未诊断出病症结果。老洲拍板:“婚礼照常举行,即便大儿媳得了不好的病,我们家也认她这个儿媳。”最后,我们在病房里为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说是婚礼,其实就是给医生、护士和病友们,每人送了一包喜糖。大儿媳那天感动到落泪。二儿子和二儿媳是旅行结婚。小女儿结婚晚,前年才领证,本来打算两家父母坐在一起吃顿饭,可当时无法和外地的亲家见面,所以婚礼当天采用了微信视频直播,她和女婿一起下厨做饭、一起读书、一起看云……隔着手机屏幕,我都感觉到了女儿满满的幸福。
  都说结婚需要仪式感,我觉得仪式感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余生都记住这一天的幸福,在两个人有矛盾、摩擦时,回想起这一天,便能给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丝甜蜜,将日子继续过下去。隔着五十年的光阴回想当年自己的婚礼,我依然觉得幸福满满。问老洲,还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吗?老洲说了实话:“当然喽,若当年大操大办,欠一屁股债,让我结婚后还,再好的婚礼我也高兴不起来呀。”
  原来老洲是为了省钱而“设计”了一场“书香”婚礼呀!可朴素的婚礼却成为一种家风,被儿女传承,我和老洲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