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是金庸的百年诞辰,为纪念金庸而拍摄的影片《神雕侠侣:问世间》将在今年上映。半个多世纪以来,金庸的武侠小说被改编成众多影视作品,影响力巨大,他本人也曾以编剧、导演、影评人的身份活跃在影坛。今天,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位文学巨匠,以及那些让世人难以忘怀的武侠巨作。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东升
铁血丹心
笔墨蕴含着浓郁的家国情怀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神雕侠侣》的一句话,似是金庸毕生的追求。
作为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华语作家之一,金庸被誉为武侠小说史上的“泰山北斗”,他的一生,既有文人的风骨,又有侠者的气概,他以自身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熔铸于武侠小说之中,以小说的方式承载文化传承的重任。
作为纪念金庸百年诞辰的扛鼎之作,《神雕侠侣:问世间》成为金庸的神雕IP系列的首部电影类型作品,以新时代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一个充满快意恩仇的文学世界。该影片依照原著重现拜入全真教门下的杨过因备受同门欺辱,不堪折磨的他在机缘巧合下改拜小龙女为师。从此,无意间卷入江湖纷争的杨过与小龙女几度同生共死,二人由师徒情谊也逐渐发展成为一对琴心相挑的神仙眷侣。
久负盛名
文学巨匠与电影的不解缘分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天龙八部》中的一句话,好似阐释了金庸与电影的不解缘分。
金庸出生于1924年,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小学开始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工作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敏锐的洞察力,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
1948年,金庸从上海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刚到香港的时候,他在一份报社内刊上向同仁这样介绍自己:“平生除看电影外无嗜好。”
在1953年到1959年之间,金庸以笔名林欢为长城电影公司撰写了多个剧本。1955年起,从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大受欢迎,至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金庸共创作了15部风靡华人世界的武侠作品。这些武侠小说构筑起的“金庸武侠宇宙”,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影视改编翻拍的“富矿”。陆续诞生了19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徐克《笑傲江湖》系列电影、周星驰电影《鹿鼎记》等一批高分改编作品,其中不乏影响电影美学风格的里程碑作品。
精神内核
几代香港导演的武侠电影梦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神雕侠侣》里的一句话,似乎成了金庸武侠影视江湖的写照。
香港电影的命运与金庸紧密相连,这些时代的见证者们,在金庸的武侠江湖上聚与散,牵动的是香港电影的兴与衰。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电影公司”。邵氏成立后的第二年,金庸在自办的《明报》上开始连载《神雕侠侣》,这二者的碰撞与交错,开启了几代香港导演的金庸武侠电影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一个活跃在一线的香港导演,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金庸的创作:徐克用创新的方式诠释金庸、王家卫用独到的想法重构金庸、周星驰和王晶用自己的理解还原金庸……
虽然金庸本人对这些改编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那个时代里,人人心里都对所谓“武侠”、所谓“侠义”,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向往。
回望那一代看金庸作品成长起来的导演们,似乎和金庸武侠成了命运共同体,书写着属于香港电影的辉煌。
懂得取舍
无形中揭示出的人性光辉
“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侠客行》里的一句话,似是彰显着金庸的豁达和胸襟。
1972年9月11日,金庸在《明报》上刊发了《鹿鼎记》最后一节,宣告自己就此封笔,这也提前预告了武侠黄金时代的终结。此时的金庸还不到50岁。在名利双收时急流勇退,他留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不仅仅有遗憾,更多的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不老传说。
纵观金庸作品中的主角,几乎都和金庸本人一样,隐退江湖、偕侣而去:张无忌辞去明教教主之位,与赵敏远走天涯;杨过偕小龙女辞别众人,悄然隐退;郭靖、黄蓉拜别铁木真,携手而去;令狐冲与任盈盈终成眷属,琴箫合奏……
金庸的作品主旨始终是爱国爱家、行侠仗义。对比传统武侠小说,金庸小说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性、文学性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品味。其中恢弘的历史背景、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意蕴深厚的哲理,最终凝聚成了他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