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记者从潍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自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我市深入打好建设攻坚战,中心城区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已达128.7平方公里,城市韧性水平再上新台阶。今年,我市国家首批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打响收官之战,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增至130平方公里、占比达65%以上,将让城市“会呼吸”“有韧性”,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周晓晴(署名除外)
道路、小区、校园,城市建设处处融入海绵元素
宝通街快速路是我市入围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后的首个综合性项目,全线综合运用了渗、蓄、滞、净、用、排的技术措施。3月21日,记者驾车沿宝通东街与北海路交叉口自东向西行驶看到,尽管目前沿线绿植还没有焕发出绿意,但依旧能明显看出道路沿线的海绵城市元素。据了解,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对道路雨水径流做了全面细致分析,对每个区域的汇水做了精细计算,对每一区域雨水径流的收集消纳做了精心设计,运行以来,整段道路的雨水蓄纳效果非常好。
奎文区梨园小区分为南北两区,分别位于麻沟河的河道两侧,但在海绵城市改造之前,小区雨水并没有直接排入麻沟河。麻沟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本身就承担着排涝、行洪的作用。因此,在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梨园小区同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将雨水管道直接连入麻沟河,实现了排水需求、雨水源头控制需求及居民需求的综合效益。此外,小区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后,绿化带里建设了植草沟、卵石沟、下凹绿地、生物滞留带等。雨落管接地处也进行了改造,雨水收集、调蓄、传输效果非常显著,能够有效利用雨水资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还有效提升了小区环境,居民都非常满意。
我市还非常注重建设海绵校园,将这些“有弹性”“会呼吸”的校园变身为一处处学生身边的海绵城市生态科普基地。潍坊未来实验学校的校园采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卵石沟等新设海绵设施,以及利用场地原有景观水系、下沉绿地等措施,显著降低了校园的雨水外排量,同时有效削减径流污染物排放量,为缓解学校内涝、改善雨水水质提供有力支撑。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浮烟山校区通过对绿地、广场、道路围护结构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实现雨水收集与回用、控制地表径流、调节局部微气候、改善景观环境等目的,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有力提升了绿色节能校园建设水平和景观环境。
两年多时间以来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成绩显著
缺水、河道的雨季溢流污染和水质不稳定,排涝与超标应急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是我市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我市很早就探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这些瓶颈问题。2016年,潍坊市与青州市入选山东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为省内唯一一个市、县双入围城市。2021年6月,潍坊市以第三名的成绩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地市。
早在申报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时,我市就提出“蓄渗优先、存量增效、智慧联调、水润鸢都”的总体思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坚持全流域整治、全生态修复,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实现全域治水、碧水兴城。
两年多时间以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在立法方面,出台《潍坊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约束各方建设海绵城市主体责任。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已出台《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0项制度文件,涵盖实施意见、资金管理、项目管控等方面,从建设项目土地出让和划拨、两证一书、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核发、质量安全监管、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了拿地、规划、建设、管理、验收、维护的全流程管控体系,有力指导各类项目落实海绵建设标准要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制度体系基本完善。
在项目建设方面,我市中心城区列入2021年-2023年海绵城市示范建设项目库项目共303个,其中2021年项目99个,2022年项目166个,2023年项目38个。截至2023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28.7平方公里,实现占比60%以上年度目标。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继续完善以专项规划为核心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出台关于海绵城市产业支持、投融资机制、规划管控等相关政策;完成标准规范、图集的编制和发布,健全完善常态化配套机制;扎实推进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新开工项目12个、续建项目74个,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增至130平方公里、占比达65%以上。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加快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进度,保质保量完成示范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同时,将进一步从机制体制、立法建设、示范项目、建设成效等方面系统总结示范建设工作亮点,形成具有可推广性的海绵城市建设“潍坊经验”,全面打造北方缺水地区雨源型河流平原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