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怀念非智能年代

(2023年12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郭丹东
  记得2005年我考上大学时,老爸给我买了一部手机。那是一款国产商务机,屏幕很大,机身黑色,侧边塞着一根火柴棍大小的触屏笔,抽出来拉长,在屏幕上点起来很方便。
  室友喜欢玩我手机里一款叫“魔法寿司”的游戏。打开游戏,屏幕上就“叮铃叮铃”地落下各式各样的寿司,用触屏笔交换两个寿司的位置,三个以上同样的寿司相连,三个寿司就会消失,继而召唤出新的寿司,有点像现在的“连连看”。有时室友们争着拿我的手机玩游戏,我开玩笑说:“给你们当游戏机得了。”逗得她们哈哈大笑。
  到了大二,我的手机用腻了,就和老爸换了手机用。老爸的手机小巧厚重,但拍照功能强大。在那个手机像素普遍很低的年代,这一点很难得。可惜它的内存很小,最多只能存储十几张照片,每次拍完照我都要立即传到电脑上,为下次拍照留出储存空间。那时我正值青春,在小小的镜头前,尽情绽放着自己的美丽,从来不觉得害羞。每天上课、去食堂的路上,都成了我和室友们摆拍的地点,用现在的话讲,叫“街拍”。
  那时每个人都给手机设置自己偏爱的铃声。短信铃声一般短小且欢快,来电铃声一般较长但节奏感强。我把最喜欢的偶像剧主题曲设置成铃声,尽管手机内存很有限,但铃声永远有属于自己的位置。那时的手机有好多种模式:室外模式、室内模式、静音模式、会议模式等。一到下课,我就把手机调成室外模式,只为了来短信或电话时,手机能够播放我钟爱的铃声。走在校园里,包中手机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好像有光芒从包里射出来,照亮了整个世界。
  有时候我的手机玩腻了,就去借别人的来玩。那时手机的样式很多:滑盖的、翻盖的,甚至还有旋转的。我最喜欢翻盖手机,模仿偶像剧里的主角打电话,然后“啪”的一声合上手机,很酷。那时的手机也能听歌,但耳机都带线。有次上课,我和室友一起听歌,我不小心扯掉了耳机线,歌声就外放到了整个课堂。我俩赶紧挽救这“社死”瞬间:我慌着去抠手机电池,她则急中生智迅速把耳机插回手机,歌声立即消失了……那场面,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
  在那非智能年代,手机像一个紧闭的河蚌,结结实实地封存着一颗颗“珍珠”。那时的手机只是人的一个附属品,几天不带也没关系。如今,手机进入了智能时代,好像人身体上的一个器官,离开一会儿就没法生存,创造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烦恼。有时,我也会怀念那个非智能时代,那些离开手机也没关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