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城隍庙完成修缮 记者替您一探“新颜”

(2023年12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城城隍庙是我市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每一位老潍县人心中的特殊印记。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位于潍城区城隍庙街以北、北门大街以东、向阳路以西,曾经香火鼎盛、热闹非凡。近年来,为保护我市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潍城区对其进行修缮,恢复了古庙原貌。12月5日,记者走进其中,探访它修复后的“新颜”,倾听关于它的传说。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城隍庙目前已经完成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2月5日,记者来到潍城城隍庙,这里目前还处于封闭状态,市民暂时无法进入参观。与前些年破败不堪的景象不同,如今城隍庙已经修缮完成,庙宇建筑风格独特,主体建筑基本恢复,建筑本体饰以精致的砖雕、木雕,整个建筑群挺拔而不失灵动,仿佛将人瞬时拉回到几百年前。
  城隍庙中间是朱红色的正门,两侧各有一个偏门,门口摆放着一对石狮,非常有气势。城隍庙内,按照古庙原样,修复了过厅、正殿、寝殿、抱厦、东庑、东耳房等建筑。其中,过厅内塑有两匹相对而立的骏马,精神抖擞,有“专人”挽牵。正殿内供奉着城隍像,整体氛围庄严肃穆。寝殿内供奉有城隍像、“卧奶奶”像,两侧有壁画,描绘城隍出巡的盛况等。
  整座城隍庙古建筑群布局合理,建筑形态庄严而不失生动,雄伟而不失纤巧。装饰精美,梁端、檐部等均饰以雕刻,精美别致,工艺精湛,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古建筑风貌。
  城隍信仰在我国历史悠久,一座城市中的城隍庙所在地,往往会成为商贾荟萃之地。据传,潍县城隍爷的生日为农历五月初一,城隍爷平时端坐庙中,在生日这天则身着盛装,被抬出庙门,到城中巡游。城隍爷出巡这天,城隍庙前商贾和善男信女云集,城市主要街道上人山人海,这一天是当时潍县县城居民的“狂欢节”,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记忆。

城隍庙传说很多,庙内保存有多件珍贵碑刻
  城隍庙内摆放和展示着多块石碑,其中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新修城隍庙碑记》碑刻(复制),以及记载陈介祺在潍县城隍庙主持赈济灾民的清光绪五年(1879年)《寿卿陈公善行记》碑刻等多件珍贵碑刻,虽然部分石碑损坏严重,但从上面留存的字迹中,依稀能够还原出城隍庙悠久的历史,让人感受到其独有的传奇色彩。
  潍城城隍庙是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料显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城隍庙与潍县衙门比邻而立。县衙设在县城中心大十字口(今潍城区东风西街与向阳路交叉口)以北,两侧有两条大街,东侧是胡家牌坊街,内有分管军事的武衙门;西侧是城隍庙大街,街中心便是城隍庙。
  关于潍城城隍庙的传说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无疑是“卧奶奶”的故事。相传有一次城隍爷出巡到西南关,一女子在门前观看,看到轿子里的城隍爷在对她笑,动了春心,后相思而亡,其家人便在庙内塑了“卧奶奶”像。这个传说给城隍庙增添了很多浪漫色彩,而且至今城隍庙内还有“卧奶奶”的塑像,这在全国的城隍庙内是独一份。
  更让老潍县城隍庙声名远扬的是著名小吃——城隍庙肉火烧。城隍庙街曾是肉火烧铺扎堆的地方,这里的肉火烧铺子,用土炉烤出香喷喷的肉火烧,美味无比,让肉火烧的美名传遍四方,成为闻名全国的潍坊美食名片。
郑板桥曾修缮城隍庙,为其赋予丰富文化内涵
  说起城隍庙,不得不提郑板桥。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发起倡议,带头捐款重修城隍庙,并亲自撰文书写《新修城隍庙碑记》,令其门人司徒文膏镌刻于石,以记其事。
  据记载,这块城隍庙碑高1.9米,碑额为郑板桥独创的“六分半书”体,艺术价值非常高。碑文计20行、905字,该碑因“文佳、书好、刻精”,被世人誉为“三绝碑”。
  郑板桥新修后的城隍庙,东西两廊比原先高三尺,殿厦、寝室、神像、钟鼓重新加固粉刷,并在城隍庙大门外新建戏楼一座。相传郑板桥还亲自为戏楼写了两副对联,其一曰:“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其二曰:“切齿漫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正面题有“神之听之”四个大字。
  郑板桥对城隍庙的这次修缮,将这座古庙推上了全新的高度,为其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此次修缮后的城隍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明、清建筑形制,是研究山东东部地区明、清建筑的重要实例。
  目前,在城隍庙内摆放的刻有《新修城隍庙碑记》的碑是复制碑,原碑现藏于潍坊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传承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带动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市持续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破败的城隍庙重新吸引了市民的目光,很多人都盼着能够将其重新进行改造,做好文物保护,进而带动这片区域繁华起来,恢复往日的盛况。
  为更好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潍城区近年来启动了对城隍庙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工作。此次修缮是城隍庙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修。第一次大修在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县丞张杰主持。第二次大修在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郑板桥主持。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城隍庙逐渐破败,不复当年模样。而此次大修,基本上恢复了古时城隍庙的原貌和风采。待条件成熟时,将正式对市民开放。
  潍城城隍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群体记忆,是市区最重要的几处古建筑群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记者看到,在潍城城隍庙东侧,目前已建好多栋仿古建筑,每一栋都风格独特,精美别致,与城隍庙有机融合在一起。负责城隍庙片区改造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对东起向阳路、西至北门大街、南起城隍庙街、北至金巷子的区域进行整体开发,以潍城城隍庙为依托,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为秉承潍坊古建筑文化、特色客栈、特色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时尚休闲街区,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潍坊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