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电影《小棉鞋》开机仪式在坊子区坊茨小镇举行

多位主创人员剧透拍摄“内幕”

(2023年12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12月5日,电影《小棉鞋》开机仪式在坊子区坊茨小镇举行。该影片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艰苦奋斗、建设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时代背景,讲述两位女孩在困境中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自我成长的故事。开机仪式当天,记者采访了多位主创人员。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编剧王炜
  源自自己的真实故事

  电影《小棉鞋》源自发生在编剧王炜身上的一个暖心故事。今年67岁的王炜告诉记者,在曾经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的脚在冬天常常被冻得生疼,有位女同学见状,将自己的小棉鞋借给她穿了半天,这个小小的举动温暖了她半生。长大后,王炜始终忘不掉那双小棉鞋。
  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给王炜埋下了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她在人生路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直至退休才将兴趣爱好和情怀使命相结合,不断学习探索,走上了编剧的艺术道路。近年来,王炜重点关注西藏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来自布达拉宫的感动》、40集电视剧剧本《我们都有一个家》、大型话剧剧本《明月几时有》、歌曲《老西藏》等。
  电影《小棉鞋》是王炜向前辈致敬的一部作品,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人们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导演李萍萍
  被电影剧本所打动

  导演李萍萍擅长拍摄温暖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像电影《小棉鞋》这样的年代戏,她拍摄并不多。在拍摄现场,李萍萍向记者表达了执导这部电影的初衷。
  “编剧王炜生长在那个年代,当时人们身上具备的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她的情感是真挚的。”李萍萍说,王炜创作的剧本饱含深情,让她特别感动。
  此外,影片中两对母女的情感关系,也让李萍萍感触颇深。“剧中两位母亲的丈夫一个建设边疆、一个保卫边疆,她们在艰苦岁月里渐渐学会爱、理解爱、传递爱,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李萍萍说,影片体现了女性面对困境时的不屈不挠,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在困难中自我突破的力量。
  演员李黎
  “铁姑娘”角色挑战不小

  演员李黎在影片中扮演女一号“铁姑娘”韩冬梅,拍摄现场,她与其他演员穿着有年代感的服装行走在街巷里,很自然地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的画面,再加上娴熟的演技,李黎不需要刻意表演,就能把人带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祖籍烟台市的李黎告诉记者,她曾多次来过潍坊。谈起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李黎表示:“其实这个‘铁姑娘’的角色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挑战,她与生活中的我完全不同。”
  李黎曾参演过多部影视作品,但扮演“铁姑娘”还是首次。起初,导演李萍萍建议她接下这部电影,但由于时间问题她并未立即答应。但通过了解剧本,她渐渐被这个鲜活立体的角色吸引,于是决定出演。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很有演头。”李黎说。
  演员陈姗姗
  多次出演潍坊本土影视作品

  演员陈姗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在电视剧《解放海南岛》《外交风云》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也是潍坊的老朋友,曾出演潍坊本土多部影视作品。
  陈姗姗是首次来坊茨小镇拍摄影片,此次在电影《小棉鞋》中扮演刘大爷一角。与他以往扮演的角色形象有所不同,刘大爷是一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老兵,虽然已经退役,但曾经的经历一直深刻影响着他。因此,刘大爷选择了到学校当一名校工,奉献自己的余热。
  陈姗姗表示,这个角色对他来说,不仅形象上有所改变,演技上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个角色看似普通却充满责任感,作为演员的他,特别有表演的冲动和欲望。
  潍坊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罗洋
  提供200余件老物件当道具

  为呈现电影的时代质感,剧组在演员服装、造型场景等方面都别具匠心。特别是道具,例如老式搪瓷杯、自行车、糖果盒等,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社会风貌,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道具大部分都是潍坊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罗洋提供的。
  据悉,今年39岁的罗洋从小酷爱红色文化,收藏红色藏品已逾万件。潍坊红色记忆博物馆就在坊茨小镇,一直免费对外开放。近年来,罗洋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社会正能量。电影《小棉鞋》拍摄前期,主创人员找到他表达了拍摄主题后,罗洋瞬间就被故事情节打动,并爽快地提供了200余件老物件作为剧组道具。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演电影的罗洋在影片中扮演邮递员向阳。“剧组氛围特别好,导演和演员都会耐心地给我讲戏,让我更好地理解角色、投入角色,我也会努力去拍好这部作品。”罗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