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人有恩情怎么报

(2023年12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贵颂
  中国是一个充满人情的国度。无论是史籍还是民间,流传着数不尽的感恩故事和报恩名言。我们血管里流动着情谊的液体,书本中传颂着动人的佳话。稍加梳理,便发现报恩的心思和方法各有不同。
  你来我往,有多少恩还多少情。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来而不往非礼也。今天你给我一把葱,明天我送你几头蒜。这次吃饭你买单,下次请客我付钱。礼尚往来,其乐融融。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与人处事,讲情究理,宁可吃亏,不占便宜。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因为陪同赵王两次出使秦国,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宰相),位居一人之下。不想这事把老将廉颇惹恼了,认为自己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却让耍嘴皮子的蔺相如占了上风。老廉屡次扬言:“如果我见了蔺相如,非羞辱他一顿不可。”蔺相如闻听此事,以国家大局为重,尽量不与廉颇正面接触。有一次在路上,两人的马车走了个对头,蔺相如立即主动退到小巷内,让廉颇先过。廉颇大为感动,身负荆条,上门下跪请罪,二人遂冰释前嫌。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们最为提倡的。人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了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加倍报答。民国时期,有个传奇人物叫邓宝珊。1917年初冬,邓宝珊奉孙中山之命,去陕西进行护法运动。他从河北出发,走了一个多月,川资用尽,困乏至极,倒在内蒙古毛乌素的大沙漠里睡着了。恰被一位牧人看见,邀请邓宝珊进了自家的毡包,拿出最好的饭食招待他。临走时,又给了邓宝珊充足的干粮和开水。大难不死的邓宝珊,对于此事一直铭刻于心。21年后,邓宝珊凭着记忆,走了很多沙丘,终于寻访到这位年已七旬的救命恩人,酬以钱财千元,又加上毛毯及糖茶烟酒等蒙古族牧人喜爱的食品。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战国时,魏人范雎投到中大夫须贾门下当差,一次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接见须贾时,对他讽刺挖苦,须贾唯唯诺诺,无言以对。这时范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替须贾解了围。这一番较量,齐王非但没有被惹恼,反而看中了范雎的雄辩之才,就想把范雎留下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肉及美酒等。范雎谢绝。二人回国之后,须贾出于嫉恨之心,不仅不赞扬范雎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范雎私受贿赂,出卖情报。为此范雎受尽严刑拷打,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装死逃出,改名张禄,辗转到了秦国,深得赏识和器重,当了秦国的宰相。有一年,须贾使秦,范雎扮作穷人往见。适逢大雪,须贾见他冻得直打哆嗦,不知出于怜悯还是同情,送给范雎一件绨袍御寒;第二天,须贾进见秦相,不想张禄变成了范睢,吓得要死,惶恐请罪。但范雎因须贾有赠袍之义,大度地饶恕了他。
  最后还要说到恩将仇报。北燕高云,被人扶持上台坐皇帝,自知无功而登大位,处事十分谨小慎微。他豢养离班、桃仁等一批壮汉作为御林军,保护他的人身安全。为了使他们忠心耿耿,甘愿效力,高云又赏宝物又赐美酒,每月俸禄多达千万。岂不知,离班、桃仁是两个白眼狼,再大的恩德、再好的待遇,也改变不了他们的人面兽心。有一天,离班、桃仁藏着剑,进宫见高云,谎称有要事启奏。趁机拔出剑来,把高云给杀了。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都会遇到几个恩人或贵人。是念念不忘“何以报恩德”,还是“得鱼而忘筌”?本文所举数种,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孰优孰劣,却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