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宋玉璐
12月5日,是第三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然而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却被当成了商品“买卖”,并被“明码标价”,有的还打出了“298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广告,还有的晒出成功操作累计时长的截图,来标榜自己真实可信。那么到底是谁在打志愿服务时长的歪主意?又是如何钻空子牟利的?该如何治理这种买卖志愿服务时长的乱象?
(据央视新闻)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生活中,无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他人。志愿服务遵循的是自愿、平等、诚信的原则,真实参与其中,志愿者也能在点滴服务中增强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然而点开一些平台,我们却看到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被“明码标价”,变成了某些不良商家的“致富经”,这种行径与志愿服务精神背道而驰,何其荒唐讽刺。
早在去年,已有媒体报道过此类问题,以“时长、志愿、高中生”等为关键词搜索,便会出现不少宣称可帮忙刷时长的平台账号,有的卖家给出“5元钱1小时”的价格,甚至有的购买所谓15元或30元的“志愿者时长马甲”,便可获得“志愿中国”平台相应的服务时长。不久前,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通报了多起志愿服务违规案例,大学生为了学分购买志愿时长并非个例。
有需求才会催生市场。注册志愿者本意是给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个身份认同,设置服务时长也是促进良性竞争,鼓励志愿者多服务、多贡献。然而一些志愿者只享受“志愿者”的美名,不愿参与活动付出,还想拿时长为自己“镀金”,这对其他志愿者而言,既不公平,也抹黑了志愿者这一群体的形象。当公益变成了谋求个人私利的一种交易,整个志愿服务生态都会遭到破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一些志愿服务发布平台表示,花钱买志愿服务时长,属于严重违规,将严厉打击,被发现志愿服务造假的人员则会受到相应处分。
除严厉打击买卖志愿服务时长的行为外,我们还要关注志愿服务“打擦边球”“蹭时长”等行为,不能让假服务拿到真时长,确保所有的志愿服务真实、有效,坚决守护好志愿服务这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