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市邵庄镇,以齐文化著称的王家辇村是一座历史名村,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王家辇村历经沧桑变幻,如今以“齐文化基因”为基础,充分用活乡土元素,用艺术扮靓美丽乡村,打造齐风青韵特色村庄,近日入选《潍坊市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11月22日,记者来到王家辇村,感受齐文化发展脉络。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蒙亮
历史与现代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
寒风吹拂,落叶飘摇。初冬时节,王家辇村这座古老的村庄,凭借独特的齐文化元素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勾勒出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走进王家辇村,就如同踏上齐文化的寻觅之旅。一栋栋房屋依势而建,错落有致。沿着道路前行,随处可见乡村题材的摄影作品,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设计成齐国刀币样式的标志性建筑,让人眼前一亮,路边摆放着玉米、南瓜等,丰收的喜悦绽放在村民的脸上。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艺术墙绘分散在村内三条东西大街、五条南北巷、七条东西小街的两侧,图文并茂地阐释了“百家争鸣”“田忌赛马”“管鲍之交”等历史典故,孙膑巷、襄王路、威王路等路路可通。漫步在一条条以齐国名仕名将命名的街巷,一步一景齐韵十足,无不在诉说着齐国那段往事,绘就了充满艺术范的美丽乡村。
王家辇村,是一座齐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村。随着时代发展,它也在治理中不断革新。“我们村里的外墙都是用水泥和石砖建成的,通过这一次改造进行了绿化提升,不仅画了墙漆画,而且每家每户的围栏换成了篱笆门和竹子门。”村民说。如今的王家辇村以“齐文化基因”为基础,既留住了乡愁,又激发了新活力。
曾是王公贵族专属猎场,建村已600多年
王家辇村如何发展而来?据史料记载,王家辇村背靠黑山,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王公贵族的专属猎场,齐桓公、齐威王曾在这里留下足迹。齐桓公出游车辇众多,黑山脚下便成了停车场,停车场周围看车人搭屋居住,屋舍依山而建,到明洪武年间演变为村落,因曾是“齐王驻辇处”,故名“王家辇”。
齐莒驿道正好穿越王家辇古村。村内房舍遗存大多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后,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记者从现代气息浓厚的街巷,靠近村东侧由石块垒砌成的部分遗存建筑,看到它们坐落在清一色的石板上,仿佛印证了“贵做王、王坐辇、王辇坐石板”的说法。
古村完整地展现了兼具明代建筑风格和青州西部山区居住特色的建筑风貌。据悉,20世纪80年代,为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同时也为了保护古村,该村进行了整体搬迁。如今这些遗存建筑虽然失去原有功能,但在当地的努力下,石屋原貌、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村内,几棵古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其中,东西大街上的一棵古槐最引人瞩目。这棵古槐主干已经中空,但令人称奇的是,枝叶繁茂依旧,展现出勃勃生机。
73岁的村民聂正路告诉记者,自他记事起,就听村里老一辈人说起这棵古槐,可能是立村时栽种的。“别看它树干已经中空了,但是生命力很顽强,以前多次发大水,都没有把它冲垮。”聂正路说。
“原本我们村有十几棵古槐,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只剩下四棵。现在人们的保护意识强了,幸亏把它们保留了下来。”聂正路说,古槐凝聚了村里几代人的记忆,一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一回忆起家乡,首先想到的就是古槐,所以古槐也是乡土、乡情的化身。
近年进行设计提升
打造成齐风青韵特色村庄
齐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孕育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它所具有的变革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仍然备受推崇。努力传承和发扬齐文化,对于今天的王家辇村村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保留乡村文脉,记录民俗风情,2021年以来,王家辇村进行了设计提升,邀请专业团队,运用“乡村美学”、艺术设计,充分用活乡土元素,以齐文化为新装,用艺术扮靓美丽乡村,打造成了齐风青韵特色村庄。
在王家辇村,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稷下书房”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与普通图书馆和城市书房不同,“稷下书房”在保留传统石墙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设计理念,书房的惬意舒适与王家辇村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据工作人员介绍,每逢节假日这里会举办读书交流会、朗诵会、文化研学等活动,让乡村之路溢满书香。此外,这里还定期通过直播带货,让陈黍小米、峱山粉皮及文创产品等走进千家万户。
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土文化。王家辇村的乡村记忆馆内陈列着村民自发捐赠的农耕器具、生产生活用具等老物件,它们见证了时代变迁,让游客在这里“读”到更多文化元素,留住浓浓乡愁。
“这是我第二次来王家辇村,这里文化气息浓厚,空气也特别清新,走累了可以喝喝咖啡、尝尝农家菜,特别惬意。”从青州市区前来游玩的冯女士说。
在古城青州,王家辇村镌刻着历史印记,绘就了一幅和谐的齐文化美丽村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