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诗经》 中的荇菜

(2023年06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承东

  今年牡丹乍放的季节,在自怡园里散步时,发现西边湖面上多了许多小莲叶,铺满了虹桥以西的水面,煞是壮观,当时以为是修整园子后新种的睡莲。夏初再去时,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小莲叶并没有长大,还是小莲叶,开的也不是莲花,而是一大片我从未见过的黄色小花。用手机扫了一下,辨识结果为荇菜。
  荇菜?那不是《诗经》里的植物嘛。诗三百首篇《关雎》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大意是说,正在河边采摘荇菜的那个女孩,让诗人怦然心动,而他却“求之不得”,所以才有了“辗转反侧”中的无限遐思。全诗五节,三次提到荇菜,由“流之”“采之”到“芼之”,层层递进,结果是从“求之”“友之”至“乐之”,借采摘荇菜的过程,想象了追求、恋爱甚至婚礼的场景。毫无疑问,《关雎》是一首情诗,是单相思的情诗,是后世情诗之“滥觞”。
  以前看过清代学者徐鼎的《毛诗名物图说》,里面是黑白的手绘图,也看过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中的彩色照片。从书中了解到,荇菜还有许多别名:莕、接余、凫葵、金莲子等,也知道了荇菜随水而生、开黄色花、可食用、可入药等特点。但是,这些通过文字和图片得来的印象是浮虚的、浅表的。今天面对眼前的小莲叶、小黄花,顿时感觉荇菜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走了出来,带着远古竹简的清香、带着先秦民歌的拙朴,真真切切地来到我的身边。正如《论语·阳货》中所说的那样:“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诗经》有很多好处,最不济还能认识一些草木鸟兽的名称。
  正式科普一下:荇菜是睡菜科荇菜属的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茎圆柱形,多分枝;叶片漂浮,圆形或卵圆形;花冠金黄色;种子褐色,椭圆形;花果期4月至10月。荇菜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均有分布,喜光照,再生力强。荇菜全株可入药,主治疮肿及热淋等。
  如果,我今天没有把眼前的植物与《诗经》中的荇菜相关联,那么书中得来的知识还将停留在书中。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便是为了验证万卷书;正所谓知行合一,不管是王阳明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还是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都是讲求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验证。用知去指导行,用行去验证知,知与行是一体两面,是阴与阳的关系,不可分割。
  我相信,通过实物认识的荇菜,远比通过书本认识要真切得多。所以,大家可以来自怡园走走,坐在池塘边,沐浴着柳风,静静地看看这一片盛开的荇菜,读一读经典《关雎》,这翠绿的小莲叶和毛茸茸的小黄花一定能带您走进《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