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科普“网红”出圈
让科学直抵人心

(2023年06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邵光耀
  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不少专家、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高端、艰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        (据新华社)
  “一个西瓜切四刀,最多可以切几块?”有着1600多万抖音粉丝的“李永乐老师”,善于从生活化的问题入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用板书的方式呈现给大家答案……近年来,以抖音、B站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短视频异军突起,尤其是科普类短视频以其极低的时间、空间、经济成本而被大众所推崇。可以说,高质量的科普视频不缺市场,甚至成了许多人的“下饭”必备。
  不少专家、教授、院士纷纷下场互联网短视频,高端的科普知识不再束之高阁,金字塔尖的“大佬”通过互联网走入寻常百姓家。科普“网红”们之所以成为互联网短视频的新宠儿,是群众对于科普知识的渴望。
  一条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视频,就可以把量子纠缠这种高端物理学知识大体了解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段简单的动画,就可以明白火箭的飞天原理。许多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对此兴致盎然,书本的二维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画演示,像聊天一样传播知识,讲的内容更容易使对方产生兴趣、可以理解、听得下去。这样的科普“网红”,尤其是认证的科普“网红”,往往更具权威性,那些粗制滥造、不懂装懂的“伪科学”便没有了生存空间。
  科普“网红”虽多多益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普短视频作为一种“知识快餐”,始终无法取代系统化的专业学习,看了视频似乎懂了,但并不是真正的懂了,懂了也并不见得可以学以致用。因此,科普视频质量需要严格的把关,也需要受众群体潜下心来,进行线上线下多方位学习,进而充满兴趣和热情投身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