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良
读张克奇先生的散文,如同与亲人谈话,是那么亲切,那么善良,篇篇动人。我读他的散文集《醒来的沉睡》,深刻地悟到:命运是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窗内”,不在“窗外”;情是人的本性,人若无情,岂为人乎。
《醒来的沉睡》开卷第一篇《窗外》写道:“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偌大的墙皮被爬山虎占据,从初春的绿中带点红,到夏天的葱绿,再到秋天的墨绿,让我们这些整天窝在方格子里的人受用得多了。”文中还写到冬日的白雪和挂在檐下的冰凌、徐嘉良和徐国珍两位老人终生相爱的圆满结局……最后,张克奇先生笔锋一转,写到窗内的“我”,整天困在小格子内,像蒙着眼睛的驴,日复一日,无休止地工作。同时,也感到窗外的风景如何美丽,美满的爱情如何幸福,人生之路都不在窗外,而在一个一个的小格子里。每个人是一个小格子,每个空间是一个小格子……
一个人出生在何年何月,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今生不能改变,这就是命;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走之路程,是坎坎坷坷,还是顺畅辉煌,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运。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永远记录在历史的档案之中。在命运转折的重要关头,何去何从,全靠自己。生活中,狂风势如破竹之时,大潮滚滚不可阻挡之际,随风向而动,还是随潮流而去?心是自己的,何去何从全靠自己。
散文集《醒来的沉睡》中,令我心动的还有《亲亲的土地》。文中写道:“我喜欢跟泥土交朋友,你种下什么,它就长出什么。你下多大气力,它就回报你多少庄稼,绝不会因为私心杂念而给你偷梁换柱,或据为己有……那种长在骨髓里的对土地的爱和敬畏,不是农桑人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因为感恩大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文中还写道:“像父亲那样的农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用戴任何的面具,不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完全凭自己的力气和本事吃饭。”触及我心灵的是,土地有着高于人类的高尚品德,无私奉献,天大的情怀。几千年来,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遵循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我和张克奇先生相识这么多年,知道他每逢节假日,都回村帮父亲干些活,给老人带几瓶酒或一包茶叶……老人对儿子回家干活,不论干多少,都十分高兴;对带去的酒和茶,平日都舍不得喝,等到亲戚朋友进门或邻里老人聚会时才会拿出,并无比自豪地对众人说:“这是儿子带给我的,大伙尝尝!”这就是父亲的情怀。
我记得张克奇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其内容是:少年时期,父亲带他去上坟。回家的路上,他挎着祭品在前边走,猛回头,见父亲佝偻着身子,落在后边,鬓发斑白,脸上的皱纹像蚯蚓一样,一根一根地紧紧贴在脸上……他心里一动:父亲!是您把心血一年一年、一滴一滴输给了我,我长大了,您却未老先衰!他泪水涌出……
情是人的本性。情如血!血管中的血,若被堵塞,就会得脑梗、心梗,甚至死亡……人若无情,岂为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