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触摸潍坊夜经济

16版:光影记录

《漫长的季节》高开高走,成近八年来评分最高国产剧

导演辛爽 用时间的方法去讲时间

(2023年05月11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很少能见到一部剧是这样的播出走势:4月22日开播后,豆瓣开分9.0,大结局后,评分涨到了9.5,最终稳定在9.4,成近八年来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由辛爽执导,范伟、秦昊、陈明昊领衔主演的12集短剧《漫长的季节》,在5月1日腾讯视频会员收官后又掀起了一轮观剧热潮,不少剧迷二刷回顾细节,在社交平台分享隐藏的逻辑线,《漫长的季节》“后劲儿”比想象中更大。
在《凛冬之刃》基础上调整
重点表达人、人生和命运

  辛爽最开始看到的剧本名叫《凛冬之刃》,当时制片人卢静发了三集内容给他。看完最打动他的是一些很生活化的细节,比如王响下了夜班拎着一兜子油条回家,跟罗美素之间唠唠叨叨的日常。“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编造出来的。就像我们身边曾经见过的人,曾经见过的生活。这种生活质感我很感兴趣。出租车司机的职业、老人的视角都很有意思。”他说。
  原剧本比较着重描写的悬疑命案,对辛爽而言反而是一种障碍,刺激的案件元素并不能刺激他的创作激情。“就像拍《隐秘的角落》的时候一样,我每拍一部作品都希望能跟观众达成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的共鸣,而不是情绪层面的共鸣。”辛爽说,做一个项目必须要有想表达的东西才能支撑自己完成整个创作。
  从《凛冬之刃》到《漫长的季节》,首先调整了剧本生活质感部分和案件部分的平衡,而后又花了很长时间来确定故事讲述的主视角——从老人的视角来讲一个关于人生、命运的故事。然后再去丰富这个视角,变成了一群人的视角,形成现在《漫长的季节》很有魅力的地方——“我们用时间的方法去讲时间,讲时间是怎么从一群人身上穿过,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最后时间又是怎样抹平了这些痕迹。”辛爽说。
  起初的剧本里,龚彪(秦昊饰)、马德胜(陈明昊饰)虽然和王响(范伟饰)一起存在于1997年、1998年、2016年三条时间线,但更多的是为王响这个角色服务的,并不承担主题性的表达。改编成《漫长的季节》之后,龚彪和马德胜变成了两个独立而丰满的人物。“把龚彪这个跟案件毫无关系的人做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想让观众知道这部戏的重点并不是在案件上,而是在讲人,讲人生和命运。”辛爽说。
  龚彪身上有很多主题的“题眼”,很多关于命运的内容都由这个人物展现出来,他也是整部剧里看起来最像我们自己的角色。龚彪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他知道生活给了他什么,但他愿意笑着去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倔强着想要过好一生。
选角只有一个标准
演员能不能演好

  身为资深“彪迷”(范伟在《马大帅》中饰演的角色范德彪)的辛爽一眼就看出,“原创故事/编剧”于小千就是照着范伟写的王响。剧本里的王响,说话的风格和节奏完全可以代入范伟的样子。在辛爽的构想里,范伟同样是出演王响的最优人选,“要是有范伟老师加入,这个戏就成了一大半”,辛爽回忆,他当时把自己的想法向范伟和盘托出:虽然这是一个发生在东北的有悬疑犯罪元素的故事,但他想要用一种比较轻松乐呵的方式去讲一个可能有点沉重的故事。范伟听完后很认同他的创作思路,最终“入伙”。
  秦昊也是饰演龚彪的第一人选。“因为合作过,创作上彼此很合拍。还有一个原因,他和范伟老师都是沈阳人,我知道两个沈阳人在一块儿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东北的语言和文化会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辛爽说,为了说服秦昊“入伙”,他和制片人、选角导演专程到秦昊当时拍戏的城市聊剧本、聊角色。
  辛爽对饰演马德胜的陈明昊也非常认可。《漫长的季节》是辛爽跟陈明昊的首度合作,此前他只知道这是位话剧圈的“大拿”,但没有见过。“脑海里对他的印象就三个字——‘有质感’。他身上有种亦正亦邪的东西,特别适合演这部戏里的‘铁血刑警’马德胜,既很铁血,又不按套路出牌。”辛爽表示。
  “选角的标准只有一个,演员适不适合角色,能不能演好角色。”辛爽说,《漫长的季节》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不少角色都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唯有案件核心人物沈墨,年轻时由李庚希饰演,结尾出场由张静初饰演,他希望二十年后再出场时观众对她不会有熟悉感:“她经历的事情太沉重了,当她切下手指的那一刻,她就不再是那个沈墨了,成了另一个人。”

借用班宇的诗《漫长的》
给了故事最浪漫的结尾

  “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剧中,王阳写的这首诗反复出现,就像《漫长的季节》的“题眼”,对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给出了谶言似的描述。“一小颗眼泪滴在石头上,很长时间也不会干涸。整个季节将它结成了琥珀,块状的流淌,具体的光芒,在它背后是些遥远的事物。”——剧集结尾,这首诗的尾句也由终于放下往事的王响念出,并道出了诗的名字《漫长的》。全剧终时,《漫长的》全文被打在了屏幕上,如同是对整部剧诗意的总结。
  《漫长的》真正的作者是“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作家班宇,他也是剧集《漫长的季节》的文学策划。去年,他的短篇小说《漫长的季节》正式发表,《漫长的》是小说中出现的一首诗,但这部小说和同名剧集的内容完全不一样,是辛爽借用了班宇这部小说的名字做剧名,一并借用了《漫长的》这首诗。“故事改到后来已经和东北肃杀寒冷的‘凛冬’、案件化的‘之刃’都没有很大的关系了。班宇的小说在公开发表前,我已经看过了。这首诗在我的脑海里真的就像打了个共鸣的响指,完全就是在说剧版《漫长的季节》”。
  辛爽跟班宇以前就熟识,他觉得像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漫长的》这首诗和《漫长的季节》剧情匹配很完美,它也给了这个故事最浪漫的结尾——时间凝结成了琥珀。不仅如此,这首诗在剧中还承载叙事的功能,它把横亘在王响和王阳父子两代人之间抽象的差距具象化了。王响那句“打个响指吧,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一出来,观众马上就明白父子俩的矛盾是什么。在儿子王阳的心目中,诗代表了梦想和浪漫,但在父亲王响这一代人的观念里,那些浪漫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
  除了剧名和诗之外,班宇对这部剧的人物塑造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初剧本里的李巧云、邢建春角色只存在于过去的时间线上。班宇提出,可以从一群老年人的视角来叙事,而不是单独王响一个人,才有了李巧云和邢建春与老年的王响的交集。剧中的李巧云也是一个“戏眼”,她代表过去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经历了生活的蹉跎后依然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