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多家中小银行4月份宣布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后,渤海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三家股份制银行也发布公告,于5月5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此番调整后,各存款项目的年利率均有所下调,最高降幅达到30基点。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国有六大行及多家股份行已迎来一轮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调整潮”,在上述三家股份行此次调整后,目前我国12家股份行相关利率均已调整完毕。
下调存款利率
12家股份行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完成
5月4日,恒丰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决定自2023年5月5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其中,活期存款由0.35%调整为0.25%。此外,调整后的三个月、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定存挂牌利率分别为1.3%、1.55%、1.85%、2.4%、2.95%、2.95%,降幅在10个基点至15个基点之间。
同日,浙商银行也发布了自2023年5月5日起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的公告。根据公告内容,该行三个月、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的个人定存整存整取挂牌利率分别下调13个基点、14个基点、10个基点、10个基点、10个基点和30个基点至1.3%、1.55%、1.85%、2.4%、2.9%和2.95%。
同为股份行的渤海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调整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的公告。具体来看,该行将活期存款利率由0.35%调整为0.25%,将三个月、半年期、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均下调10个基点至1.33%、1.59%、1.85%,将二年期、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均下调25个基点至2.4%、2.95%。三年期整存整取挂牌利率下调幅度最大,由3.25%下调30个基点至2.95%。
前述调整对储户有何影响?以渤海银行为例,假设一名储户有100万元,过去以三年期整存整取的方式存入该行,每年可获得利息3.25万元,调整后这一数字降至2.95万元,相差3000元。
随着3家股份行调降存款利率,我国12家股份行存款挂牌利率调整已全部完成,股份制商业银行挂牌利率全面退出“3时代”。
2022年9月中旬,国有六大行率先下调存款利率。随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9家股份行相继跟进,调整后基本保持相同存款挂牌利率。
对比12家股份制银行当前存款挂牌利率,除招商银行与国有行保持一致水平外,其余股份行活期以及三个月、半年期、一年期定存整存整取利率基本保持一致。此外,浙商银行、恒丰银行与渤海银行的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仍高于其他股份行。
原因
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正常现象
有机构认为,近期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是去年的“补降”,未来存款利率还有走低的可能。
去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随后9月,国有6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下调了部分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亦有部分地区地方银行跟进。但仍有许多银行因担心客户流失,保持观望状态。
今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下称《办法》)成为不少银行加入降息大军的“导火索”。《办法》增加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情况(扣分项)”。其中明确,若银行各关键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季度月均值较上年第二季度月均值调整幅度低于合意调整幅度的,在“定价行为”得分(总分100分)基础上扣分。有业内人士指出,这进一步推动了更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
除政策方面因素,净息差收窄也是不少银行主动调降存款利率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净息差不断收窄与存款端、贷款端两方面均有关。一方面是市场利率整体走低使得银行利息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是客户存款增加导致利息支出上升。
对于商业银行灵活调整存款利率的现象,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曾于今年4月20日回应说,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正常现象,通过自律机制协调,由大型银行根据市场条件变化率先调整存款利率,中小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跟进和补充调整,保持与大型银行的存款利率差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银行负债稳定性,保持合理息差,实现持续稳健经营。
投资者
根据自身情况多元化投资
存款利率下调之后,投资者需要考虑进行多元化投资和优化存款等方面。
对于希望通过存款产品打理闲置资金的投资者,业内人士建议,首先是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期限相对较长的产品锁定存款利率。其次,目前不同银行存款利率差异较大。相对而言,地方性银行存款来源稳定性不足,需要平衡稳增长与降成本之间的关系,存款利率降幅不及全国性银行。对此,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灵活的资金配置。
业内人士提醒,虽然大额存单收益率持续下滑,部分产品利率已经与同期限定存持平。但由于部分大额存单产品具有“可转让”功能,对于储户而言,在大额存单利率调降后,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如一笔存期为3年的大额存单,卖出方持有2年后,买入只需要再持有1年即可到期。同时,由于转让方可能会降价让利,持有至到期实际年化收益率可能高于存单同等存期年化收益率。
此外,在一些银行,代销保险成为银行客户经理推销的重点产品,其中,终身寿险备受青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保险产品本身具有保障属性,投资收益有保障,并且部分保险产品有健康养老附加服务,成为居民理财投资的一个重要领域。对投资者而言,可根据自身的投资理财目标、风险偏好等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提醒投资者,从“保本保息”角度,存款和保险产品二者具有一些共性,但投资者还需关注两类产品的区别,“一是两类产品期限不同,保险产品期限一般较长,存款产品存取灵活一些,流动性相对较好。二是两类产品的收益不同。存款产品收益固定,而保险产品是固定收益加上分红收益,保险产品分红收益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目前,金融机构在投资理财产品方面不断加大供给,除了存款、保险产品外,大额存单、银行理财、各类基金也相对丰富,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投资品种,收益率和风险程度都不同,风险和收益常常是成正比的,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综合进行选择。
如果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建议选择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如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等;如果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可以考虑选择股票、基金等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是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时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收益并不代表一定是好产品。建议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该多看看历史收益率,同时考虑产品的风险、流动性等方面。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