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制作艺人褚光亮从事风筝扎制已经40年,他自幼热爱传统文化,在风筝扎制方面独具天分,先后拜多位大师学艺,扎、糊、绘、拴、放五艺均有很高造诣,成绩不俗。他参与设计制作的巨型“山东舰航母风筝”在第3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一亮相,便吸睛无数。“在潍坊没有什么是飞不起来的!”3月27日上午,记者采访了褚光亮,对风筝制作艺术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石际
曾拜多位大师为师,博取众家之长
今年57岁的褚光亮是地道的潍坊人,家住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十里堡,从事风筝扎制已经40年,先后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和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是胡派风筝传承人、阳江风筝第七代传承人。
褚光亮自幼热爱传统文化及工艺美术,受风筝文化熏陶,对潍坊传统风筝尤为倾心。1984年,他进入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拜著名风筝大师张鹏云为师。褚光亮不仅天分很高,而且学习刻苦,通过努力在设计、绘图、配色、力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绩。两年后,他开始尝试独自扎制难度最高的“龙头蜈蚣”风筝,作品完成后成功放飞。
1988年3月,褚光亮又跟随著名书画大师、金石篆刻家陈寿荣研修中国画,学成归来后开设了自己的风筝工作室,从事风筝创新、设计、制作至今。
褚光亮非常注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北方的‘龙头蜈蚣’在天上飞起来稳定大气,但缺少南派风筝活灵活现的特点。”他说。为了在风筝制作工艺上取得突破,2022年3月他又拜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江风筝省级传承人阮权为师,学习南派风筝。
风筝会一届没落,今年又有新作品
“我从1984年参加第一届潍坊风筝会开始,一届也没落下……”褚光亮向记者介绍道,“起初的作品是最基础的‘黑燕’系列,到后面的花鸟鱼虫、人物,再到前几年的‘航母’系列和‘龙头蜈蚣’系列,种类繁多、千姿百态。”褚光亮有近30件作品获奖,10余件作品被收录在全国各地的风筝博物馆。
褚光亮一直不断学习,精进自己的扎制手法。2012年,他和同伴王兆瑞扎制出了潍坊首个“夜光龙头蜈蚣”风筝,全长80米,直径31厘米,设计腰节138片,龙头、龙身全部以鱼鳞花手工绘制,并在龙头、龙身安装使用了360多个轻型节能的LED多彩发光二极管,运用双电源、多电池供电,获得了第29届、第3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第2届、第3届中国(潍坊)夜光风筝邀请赛一等奖。
“山东舰航母风筝”由包括褚光亮在内的6位风筝艺人耗时两个月制作完成,仿照山东舰航母的样式,船舱、甲板及甲板上的跑道、舰载机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惟妙惟肖。在2019年潍坊国际风筝会上获得空中效果一等奖、巨型风筝一等奖。
“我参与制作的‘五路财神’风筝,已经放飞成功,马上就可以参加今年的风筝会了。另外,我还自己独立完成了四件作品,准备在滨海放飞。”褚光亮说。
传承技艺,走进校园教授风筝制作
褚光亮曾多次到广东、南宁、酒泉及内蒙古等地参加风筝交流活动,2001年4月,他应邀参加中国酒泉首届风筝节的组织指导工作……
受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邀请,褚光亮还参与编写了《潍坊风筝》一书。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初、中、高级风筝的扎制工艺,介绍了风筝的流派(全国)、种类及绘画色彩。褚光亮认为,将传统的风筝扎制总结为“四艺”并不完整,在书中特意加了一艺“拴”,即:扎、糊、绘、拴、放五艺。“拴”即拴风筝的角线,拴好角线直接决定风筝的起飞效果。关于这一观点,他在书中做了详细讲解,同时对风筝的放飞经验,做了解释。这本书出版后,对于传统风筝的扎制技艺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传承推广作用。
“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也需要年轻人的传承。”褚光亮表示,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上风筝制作,爱上风筝放飞。近年来,他一直在为弘扬技艺而努力,多次参与推广教学活动,进校园教授风筝制作,并担任潍坊工程职业学院风筝坊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