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6版:光影记录

防止老年人被骗
不能只靠正义之心

(2023年04月0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刘福文
  近日,江苏一快递员实名举报老人被骗买高价药,引起广泛关注。该快递员表示,自己接到了一个1200元的货到付款的快件单,发现收件人是一位70岁的卖早餐的阿姨。出于善意,他提醒老人不要被骗,老人却称他人说该药效果很好。事后,该快递员得知,原价7元一盒的药品被卖家以150元的高价卖给了老人,价格翻了20余倍。该快递员说,他已于3月31日报警,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据九派新闻)
  市面上很平常的治疗神经衰弱的药品,在正规渠道只卖几元钱,居然以如此离谱的价格卖给老年人,这种利用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来赚取不义之财的行为完全没有底线。一些老年人警惕性不高,对自己的健康又格外在意,经不住骗子一番忽悠,糊里糊涂就把东西买下来了。如果不是快递员仗义发声,不知又有多少血汗钱进了不法分子的腰包。
  揭露五花八门的骗局,保护个人利益不受侵害,离不开一个个平凡之人的正义举动,但也不能仅限于此。
  该新闻所反映的现象并不是个例,查阅有关报道发现,“货到付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诈骗手段。因为在快递到付的模式下,快递公司也不过是接到委托派单,发货地一般是仓储公司,与骗子之间还不知道有几层环节。哪怕消费者意识到上当受骗想要举报,也很难提供跟药品销售企业之间的付款凭证,这样,快递公司无形之中就成了骗局的“帮凶”。事实上,利用快递到付来向中老年人兜售假药、保健品等,已经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必须依靠有关部门介入,有力消除监管盲区。
  药品不是普通商品,对于它们的销售运输,无疑需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规格来要求。因此,要厘清快递公司权责,鼓励快递员发挥“哨点”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正规渠道上报。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监管,依法严惩诈骗行为,消除消费者与生产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还应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怀,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教育他们不要贪图小便宜,凡事多一份警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