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英华
青潍之间商贸交流频繁,冥冥之中似有定数,义德栈经理张俊卿曾住松园子街民居,潍坊这边,松园子街民居修复进行中;青岛那边,“义德栈”老匾重见天日。而一直以来,关于义德栈和张俊卿的记载并不多,笔者最近又查阅到几份资料,分享于此。
松园子街民居的资料中都会提到张俊卿和义德栈。潍坊本地史料中记载:义德栈成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潍县庆和堂、永睦堂、永吉堂、博仁堂、东厚堂、义德堂、怡和堂、义信堂8家出资联合开办,总部设在青岛博山路,在潍县的保安街(今潍城区和平路)上也设有营业部。
义德栈总部设在青岛市北区博山路北段,是解放前青岛较有名气的杂货运输商。据青岛《市北文史资料》第2辑载:该号“为几个院落百余间的旧式楼房,专供外地客商长住,门头字‘义德栈’为前清著名书法家刘延琛(曾任京师大学总监督,即北大校长,是中国近代开创分科教学的第一人,清帝退位后移居青岛,住在湖南路53号。)所写,十分壮观。总号原在潍县、后迁来青岛,为潍县大户张家集资创设……号内的‘大屋子’(营业部)专为接待外地来客,供给膳宿。”这段记载,对义德栈在青岛的情形介绍较为详细,且提及“总号原在潍县、后迁来青岛”。
总号到底是先在潍县后迁青岛,还是在青岛设立呢?笔者查询到1930年出版的《检验月刊》第8期至第10期,调查皮毛产业的第一家商号便是义德栈,载其成立于1912年,独资4万元,经理张俊卿,1929年出口总值达8.82万元。根据上述记载或许存在如下可能:义德栈在潍县成立于1909年,8家出资联合开办,经营辐射到了青岛大鲍岛,还在青岛冠县路49号设仓库,而总号于1912年迁青岛时由张家独资重新注册。
义德栈曾是上世纪初山东省内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从日本购进白糖、海带、大板纸、旧报纸等批发给外省各地和本地零售商,从我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香港等地购进红糖、桐油、竹品、白矾等洋广杂货(今称百货)再转手;代办铁路、公路、水上运输等经营活动,营业繁忙,但名声最大的则是棉纱代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检验月刊》《胶济日刊》《铁路公报(胶济线)》、福州分区统税管理所处分书等资料显示,其还将济南、青岛等处的马皮、牛皮、驴皮等销往上海,在福州涵江销售水泥。
义德栈经理先是张俊卿,后为王寿臣。据说张俊卿是潍县东北关人,发迹后搬到松园子街东端路北第三座宅院居住,上世纪40年代中期去世;王寿臣是潍县名琴票王承基的父亲,曾住在潍县鞍子街,在青岛时住在博山路31号,与同乡丁锡桓等一起闯荡大鲍岛,但他于哪几年间担任义德栈经理,暂时未知。青岛于1949年6月2日解放,在此之前,义德栈经营困难,经营范围缩小,改号为裕康德,此时的经理是张克俊,故而义德栈的名号最晚止于1949年5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