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孤独症日,主题为“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什么是孤独症?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孤独症孩子?4月2日,记者采访了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靳庆敏。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路欣 通讯员 徐小勇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等。孤独症症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类具有共同核心症状组成的谱系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据国家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孤独症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上人群约为800万,大龄孤独症群体的规模不可忽视。目前,孤独症的病因尚未明确,治疗原则以康复训练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临床实践中,主要根据儿童的发育障碍及情绪行为异常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孤独症防治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发现这些信号及早筛查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行为,应及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如果筛查为阳性,就要听从医嘱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一岁时还没开始牙牙学语。
不会用肢体语言表达需求。
16个月还不会发单音,两岁还不会发两个字的音。
被叫名字没有反应,有时又好像是听力有问题。
语言和社交技能退步,没有目光对视。
经常不知道玩具的正确玩法。
将物体按照固定的方式排列。
迷恋单一玩具或物品。
不会笑。
家长如何干预治疗
首先,家长要调整心态,积极干预。当医生确诊孩子为孤独症或疑似孤独症时,家长要尽快按照医嘱科学干预。多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表示,早期干预能够很好地预防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性问题,并产生积极的长期效果。家长要正视孩子存在的发育问题,不要给孩子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在平时的教养中,家长要做好自身的压力管理,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帮孩子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家庭成员要充分了解孤独症的症状和特点,养育方式和干预理念要保持一致。家长还可选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让孩子接受系统、专业的干预治疗。研究表明,密集型干预是必要的。每次干预时间最好保证在3小时-4小时。
其次,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习社会交往。很多孤独症患儿的社会交往少,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发起交往,或者因不会社交而受挫。孤独症患儿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在语言表达上欠缺,可能出现一些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因此,家长要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并耐心纠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要积极学习孤独症的专业知识和正确干预方法,尽量参与到患儿的康复训练当中。如课上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学习内容,及时与老师沟通,课下帮助孩子巩固。孤独症患儿的感知往往是混乱无序的。很多孤独症孩子都存在感知觉失调,当他们突然烦躁不安或者大发脾气时,可能不是无理取闹,也许只是不喜欢某种声音,或是嘈杂的声音扰乱了他们平静的内心。此外,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孤独症患儿表面上看起来不合群、自我陶醉、缺少感情,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会表达,对社交刺激的感知觉与普通儿童不同。家长要看到患儿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和努力,发现他们本性中的单纯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