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
把寿光城区的房子租赁出去,然后带着妻子回到老家当起了菜农,几年前,寿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的张作民作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在这个村,作出这种选择的人不止他一个,他不是第一个,现在也不是最后一个,村里在外的游子们回归创业已成为常态,村庄因此越来越“年轻”了。
“大伙愿意回来是因为家乡变好了,干事创业有奔头了。”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告诉记者,古城是“西红柿之乡”,为了让这个招牌更亮,实现优质优价,他们流转土地建设大型番茄园区,水电路等配套由村集体负责,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一段时间经营,不但让老菜农致富,还吸引了一大批在外上学或上班的中青年人回来种菜,为此他们还设立“青年创业园”,园区从50多亩发展到了近千亩。
“现在农村老龄化严重,许多村庄的青年人都愿意往城市跑,我们村的人口以前也是逐年减少,但近几年开始增长,仅从外面回来的就有近30人,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还不算新生儿。”殷凤海说。
“种棚虽然累,但时间自由,收入也相对可观,我是前年回来的,当农民的感觉不错。”前疃村一位青年菜农殷晓亮介绍,他们村离主城区不远,早就建设了多层楼房,周围教育、商业等公共设施配套齐全,跟主城区区别不大。
“前疃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数十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接近5万元,真正做到了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前几天还在央视的《记住乡愁》栏目亮相了呢。”古城街道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在增强村庄吸引力和承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上,前疃村又发力再出发。经过前期摸底,能容纳60户的“电梯洋房”开工建设;包括卫生室、幸福食堂等在内的党群服务中心正在规划;以前疃村为核心,以蔬菜产业为依托,寿光规划建设前疃社区,并支持前疃村收购周边村庄的老棚,进行升级改造,力争为更多志在乡村的游子提供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