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2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人人都爱苏东坡

(2023年03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陆菁菁

  文艺顶流、超级吃货、带货男神、抗洪英雄、旅游博主……诸多名号加身,这,谁?苏东坡呀!
  苏东坡是千年一遇的全民偶像:古有学子章元弼因痴迷他的《眉山集》而休妻;今有骨灰级粉丝林语堂将其奉为“人间不可无一难存其二”;诗人余光中毫不掩饰放言:“如果我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跟杜甫在一起呢,他这个人又苦哈哈的,太严肃了!我愿意和苏东坡在一起,他是个有趣的人。”一个人如果是有趣的,那么连他的影子也不会乏味。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连影子都有趣的人。
  近来读孙建勇所著《人人都爱苏东坡》,爱不释手兴致盎然。这本书以文艺大师、生活大咖、技术大拿、知行大德、率真大士五个章辑串起苏东坡的雅趣人生,所有这些都围绕一个“趣”字展开。如写赋之趣:从故意叹穷到画饼充饥;如赏月之趣:每有情思共婵娟;如论人之趣:来生莫做毒舌男……带你穿越历史,去走近那个豪放派诗人之外的苏东坡,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正襟危坐的,而是林语堂所言:“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你瞧,读来不信你不笑——
  苏东坡也会耍小心机。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和弟弟苏辙一同参加府试,他俩被安排在对角的两个座位上。许是因为紧张,苏轼一时大脑短路,完全记不起考题出自哪部典籍。一阵抓耳挠腮之后,只得向不远处的弟弟投去求助的目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苏辙当然不含糊,他把手中笔管放在嘴边,装作若无其事地轻轻一吹。一条暗语“飞信”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传给了哥哥。苏轼一见,笔管不就是“管子”嘛,他立刻茅塞顿开,明白了考题出自《管子》。接下来,他调运才思,下笔如神,很快就完成了一篇漂亮文字。这次,兄弟俩旗开得胜,双双中举。
  苏轼喜藏砚集墨。有一次,米芾得了一方好砚,苏轼眼馋不已,很想搞到手。怎么办呢?苏轼左思右想,打算从米芾的弱点下手。趁米芾邀他赏砚之时,苏轼提出想试试墨,需要清水。米芾不知是计,出门取水。等他回来,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僵住——只见苏轼故意用墨条蘸着口水在砚台上研磨。严重洁癖的米芾岂能忍?他赶紧摆手:“拿走拿走,我不要了!”苏轼等的就是这句,他狡黠一笑,急忙揣着砚台告辞回家。
  苏东坡也有房子带来的喜忧。嘉祐六年(1061),苏轼和苏辙结束“京漂”模式,正式开始国家公务员生活。新到一座城市工作和生活,必须解决的当然是房子问题。经过一番考察,苏轼在京城置下一处房产,在父子三人打理下,庭院花木繁茂,馨香馥郁。苏轼除了对庭中草木逐一题咏,还不忘发朋友圈晒幸福:“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他的“东坡雪堂”更不必说,四壁为纸,挥毫点染,飞雪漫天。他在这里与友人饮酒作诗,探讨人生,将“雪堂”打造成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处闪亮的文化地标。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老体弱的苏轼得朝廷大赦回到阳羡(今宜兴)。经友人帮忙,耗尽全部积蓄买到一处“二手房”。办完交接手续,苏轼静待吉日搬家。没想到,次日,苏轼见一老太在村口哭得伤心,一问才知,老人的百年老宅被不成器的儿子卖掉,只是她不知道,买主正是苏轼。苏轼当即派人取来房屋买卖凭券,当着老太的面一把火烧掉,还找来老太的儿子苦心教导一番,让母子俩搬回了老房子。而那五百缗的购房款,苏轼只字未提,毫无索还之意。
  苏东坡的人生数度大开大合,但他始终怀揣一颗超然达观、悲天悯人的心,把每一天都过成诗和远方。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合上书,对苏东坡的了解不再止于东坡肉、苏堤春晓、“乌台诗案”,不再止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作家蒋勋更是用“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这样的评价来形容苏东坡的快哉人生。苏东坡的人格魅力,道不尽,唱不绝。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