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网络购物已成为大众主流消费方式。明星带货、直播间导购……各类网购渠道和优惠价格更是吸引消费者频掏腰包。网购一时爽,一不小心收到假货怎么办呢?一起看看下面的案例。
基本案情
小王是网络直播购物的“铁粉”,经常在直播间购物。今年年初,小王在直播间看好了某品牌花洒喷头,在主播的大力推销下,看到商品主页承诺“假一赔十”,毫不犹豫下单买了两个,共花费900元。
收货后,小王发现花洒与商家店铺描述不一致,便拿着花洒到线下品牌店比对,发现区别十分明显。随后向店铺询问,店铺工作人员态度强硬,且答复是正品发货。小王气不过,决定“刚”到底,当即向品牌官方致电求证,得知这家网上店铺并没有获得该品牌代理授权。
确认店铺未获品牌授权,小王再次与店铺沟通,要求十倍赔偿。店铺认为“假一赔十”的承诺是电商平台作出的,与店铺无关,不同意赔偿。
几轮沟通下来,店铺态度明确:产品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不满意可退货。小王本想一退了之,但因为运费问题又产生争执,一气之下,决定讨个公道。于是,小王把其中一个花洒办理退货,将另一个花洒留作证据使用。2月,小王一纸诉状将店铺告到法院。
法院审理
法院认为,小王通过电商购物平台与店铺之间的买卖合同依法成立,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店铺未提供进货渠道及品牌授权,认可所售产品非正品属实。电商平台系双方交易平台而非买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假一赔十”承诺为双方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的内容,店铺辩称由电商平台赔付小王,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最终法院依法判决,店铺退货并赔偿小王十倍货款。
法官后语
网络平台不是法外之地,经营者在网络上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商家自愿以“假一赔十”作为条件加重自己的义务,应为单方的承诺行为,其实质目的是为了赢得顾客,是商家自愿向不特定消费者群作出的承诺,其内容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具备法律约束力。
如商家知假售假,应支付惩罚性赔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应当提高警惕,如果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注意保留证据,要求电商平台提供销售者的地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协商投诉等途径解决问题,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