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2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谁来给“第三方测评”测评一下

(2023年03月2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评论员 刘福文
  中消协3月21日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测评”账号众多,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比23.4%,准入门槛低。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93.1%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虚假测评。     (据新华社)
  “第三方测评”是指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对商品性能、参数、功效、价格、服务、体验感等方面开展的检测和评价。随着网购朝着商品类别更加细分、消费者需求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与之伴生的测评产业日益火爆,并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无论是便宜还是高端,实物商品还是虚拟服务,万物皆可测评。然而,本次中消协公布的数据着实让人胆战心惊,对测评机构如此信任,换来的却是套路。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丧失了基本的客观、中立属性,这些测评机构还谈何公信力,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在具体消费情景中,如果对某类商品需求十分急迫,而测评视频又能在短时间给出答案,消费者往往就会选择“抄作业”,立马锁定下单。这无非是对商家的自吹自擂式宣传信不过,才节约时间成本,来治自己的选择困难症。这就给了商家可乘之机,通过种种手段,把软广隐藏在这些看似亲民、靠谱的“种草笔记”“网红测评”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消费者稍不留神就进了圈套。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作为新兴行业,“第三方测评”不可避免存在准入门槛低,测评主体缺乏从业资质要求;测评缺乏统一标准,难以排除主观性,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对测评主体和内容的有效监管尚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让测评机构纳入良性竞争、长期发展的轨道刻不容缓。
  除明确测评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外,还应多方发力,从源头遏制乱象。比如,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保证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要完善广告监测机制,对影响力较大的测评账号重点关注。测评内容发布主体平台要强化审核监管责任,对广告内容重点标注。同时,引导开展行业自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测评行为,共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让消费者不仅先看测评再消费,更能看了测评敢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