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轻舟
在巴比松小镇周边漫步,偶尔你会遇见一场疾雨。雨过天晴,一道弯弯的双彩虹在头顶升起。远处的天空尽管还是能拧出水来的深紫色,而阳光早已从云层里劈面而来,无论是远处的枫丹白露森林,还是近处的土地林木,都笼罩着一层金色。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花香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感叹道:哦,春天!
200年前,巴比松还是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西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1830年-1880年,随着杜比尼、卢梭、柯罗、米勒等艺术家陆续定居这个贫穷却风景优美的“画家村”,它渐渐成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小镇,被美术史家称为“现代绘画的麦加”。人们来这里感受枫丹白露森林的晨光暮色、雷电霓虹,还要踏踏巴比松鹅卵石铺就的小街,看看被常春藤覆盖的老房子,更要在画廊、博物馆和艺术家故居陈列的作品里领略“巴比松画派”的袅袅余韵。
现实主义大师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年-1875年)定居巴比松之前在巴黎奋斗了11年,也跟着老师德拉罗什画一些脂粉气浓郁的女子肖像糊口,被鄙视、被嘲笑,遭受生活的无情鞭挞。繁华的城市与这个农民的儿子格格不入,倒是卢浮宫像沙漠中的绿洲,给予他无尽的滋养。
1849年,米勒离开光怪陆离的大都市巴黎,带着妻儿移居风光秀美的巴比松小镇,直到1875年离开人世一直定居于此。他上午劳作下午画画,在农民和艺术家之间无缝切换,闲暇时间则忙着洗衣做饭捡拾柴禾,打草播种喂孩担水,和妻子一起含辛茹苦养育着9个子女。纵然生活拮据、条件艰苦,胜在灯火沁暖、家人可亲。
米勒笔下的场景没有宏大叙事,往往宁静温情、充满悲悯,琐碎细致而美好。比埃尔平原富饶美丽的田园风光和质朴劳作的农民激发了米勒的灵感,画出了《拾穗》《晚钟》《喂食》等后来享誉世界的作品,也让米勒成为世界顶尖的艺术家。
《春》(布面油彩 86x111cm 巴黎奥赛博物馆)是米勒为数不多的风景画之一。粉紫、嫩绿、浅棕等明亮的色彩交相驳杂,谱写了一曲春意盎然的交响诗。一道泥泞的小路将田畴分为两半,左边的田垄里蔬菜簇簇新绿,几棵小树开出了繁密的花儿,在阳光下闪烁着别样的光芒;右边一棵稍大点的树,在云朵的阴影里花朵如灼灼的光斑晶莹润泽。小路近处的野花也已斑斓成锦,人们的脚印清晰可辨,旖旎地伸向无尽的远方,金色的田野汇聚成远处的地平线。林木掩映着农人的屋舍,几只鸟雀如花籽一样欢快地撒向天空。定睛看去,会在远处的花树下看到避雨的母子,他们像大自然中的两个逗点,显得异常渺小,却又与大自然亲密无间、不分彼此。
凝视良久你终于明白:米勒这是用画笔搭建了一个花木破土萌芽、万物欣欣向荣的春之舞台,连最微小的笔触也承载着生命意义。这不仅仅是一张画,更是人类的自然恋歌与灵魂深处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