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疫苗的认识并不充分,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解。春季来临,不少市民开始准备接种疫苗。那么,常有的疫苗认知误区有哪些?3月6日,记者联系到了潍城区人民医院预防接种科主任杨健,对市民常见的四个误区进行解答。
误区1:打疫苗会有副作用。
解答:疫苗的接种对象为正常健康人群,每种疫苗的研发投资巨大、研发周期长(平均为7至10年)、上市审批非常严格。接种疫苗后不会出现副作用,只有极少数人有时会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不良反应。
误区2:非免疫规划疫苗不重要,不用接种。
解答:疫苗该不该接种,取决于疾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而不分计划内和计划外。有些疫苗受研发工艺、成本等因素影响价格相对高一些,目前还没有被列入免费接种范围,但它们对疾病的预防同样重要,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还是非常有必要去接种这些疫苗的,比如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等。
误区3:联合疫苗的预防效果不如单一疫苗好。
解答:联合疫苗不是简单地将几种疫苗混合在一起,而是在研制过程中对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反复验证,在推广应用前再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直到它的免疫作用达到与单一疫苗同样的效果后才推广应用的,所以说接种联合疫苗,不仅预防效果好、减少接种针次,还能少跑腿。
误区4:体格好,不用接种疫苗。
解答:体格好的人,并不代表能抵抗所有传染病,在病毒和细菌面前,可以说人人都是平等的。事实证明再强壮的身体,如果缺少特异性抗体也抵挡不住病毒的侵袭。接种疫苗是为了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有了病再想起来去打疫苗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