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5版:心悦诚评

16版:光影记录

妈妈无垠似海

(2022年11月10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傅彩霞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无疑是人间烟火里一帧温馨动人的画面。当记忆如橡皮一点点擦去过往,吞噬从前,身患阿尔茨海默病恐慌无助时,有母亲站在身旁,心灵便有了寄托依靠。影片《妈妈!》,讲述了65岁的女儿冯济真不幸身患阿尔茨海默病,85岁的母亲蒋玉芝义不容辞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一对老年母女搀扶着对抗病魔的亲情故事。吴彦姝和奚美娟两位老戏骨精湛的演技,征服观众的心,收获感动的泪,传递人间的暖,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每个妈妈都是母狼。唯有成为母亲,母性的激素才会被激活爆发,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影片初始,年迈的母亲任性可爱,自律的女儿严谨淡然,同一屋檐下,两人性格迥异,互不干涉,甚至还有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女儿冯济真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后,与时间赛跑,筹划着手诸多工作,首当其冲是把母亲送往养老院,完成病逝父亲的考古日记。母亲蒋玉芝寻找借口逃离回家,得知女儿的病情,来了个360度大转变,她发誓会像“护崽的母狼一般”保护自己的女儿,守护两个人的生活家园。在生命的双向奔赴里,一对退休教师的高知母女共同面对衰老,病情窘境,彼此辉映。
  影片《妈妈!》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直面患者的困境,是导演的勇气智慧,给观众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分量与感动。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为“老年痴呆”,对患者和家属都是一种痛苦煎熬。看到影片里,发病的女儿在大雨里狠咬母亲,母亲在深夜里狂奔追逐发病的女儿,背负着对自杀父亲的罪恶感,女儿幻想着和父母幸福地在一起……我不由想起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公公。他患病13年,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性情暴躁癫狂、昼夜颠倒、丧失自理能力、至亲一个不识、伴有暴力倾向,还不时产生幻觉,伴随着许多古怪行为,常常要拿着枪去追捕逃犯,背着书包上学去,把烟拆散浸泡在烟灰缸里,端起来就要喝。他不愿被禁锢在家里,趁家人午休,悄悄打开房门,溜了出去,幸亏发现及时,没有受伤走失……家人惊恐地围在他身边,他摸着额头摔得肿胀的鼓包,迷茫地说:“这是在哪里?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混沌的意识里,早已没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让人既心疼又无奈。
  女人不一定都是妈妈,但女人一定是女儿。年迈母亲播洒爱的阳光雨露,为独身女儿遮风避雨。一根根白发如银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道道皱纹似刀痕,在日子里纵横流淌。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永远是幸福的。坚强的母亲把跌入深渊的女儿拉上了岸,恰如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看过潮起潮落,走过千山万水,尝遍酸甜苦辣,妈妈始终站在那里,一直是最贴心的守护,最深情的眷恋,无论天涯海角,无论回家的路多远。妈妈是无垠的海,海纳百川。星辰与日月,疾病与衰老,喜乐与欢乐,都湮灭在大海之中。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还没有治愈的可能,只能达到缓解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影片最后,母女俩一起住进了养老院。一天,母亲蒋玉芝身着盛装,用轮椅推着女儿冯济真出去看海。她们相依相偎,与洁白浪花一起载歌载舞,女儿喊出了久违的“妈妈”,不失为一种幸福。若在奔涌向前的大海中,戛然而止,定会耐人寻味,韵味无穷。遗憾的是,影片却在片尾打出一行字幕:“长辈们终其一生为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当他们需要照顾时,吾辈应担负起责任……让我们帮助每一位迷失的父母找到回家的路。”个人感觉这不仅冲淡了影片主题与审美,更让沉浸在艺术气息里凝思的观众,失去了与生命深度对话的良机。不能不说,这是《妈妈!》令人遗憾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