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珍
  回老家,总要经过那座熟悉的地标建筑——村里的老供销社,大概有十间屋长,约一亩半地。只要去我们村,打听某个人家,那第一句话肯定是“知道供销社吗”,从那里往东,往西,往南,往北……
  曾几何时,这里可是熠熠生辉的所在。噼里啪啦的算盘声,顾客熙熙攘攘的吆喝声,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嬉笑声,交织成烟火气满满的寻常日子。而今,它正门紧锁,门板上的斑驳印记诉说着被遗忘的寂寥,往昔的繁华早已在岁月里流逝。墙根下坐着的几位老人更添了些寂寞和沧桑,岁月悠悠,老供销社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大大小小的超市取代。
  50岁以上的人,应该都能从尘封的记忆里找到供销社的华丽影子。白墙灰瓦,里面的柜台用水泥砌成,半人高。那是全村最繁华的地带,更是小孩子最向往的地方。
  进门正中间的柜台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面、米、油、盐、橡皮、铅笔和铅笔盒。宽宽的柜面上是花花绿绿的布匹,让人眼花缭乱。西头柜台里摆放着瓶装酒、酱油、醋,地面上是一缸缸的酱油、酒及散装酱菜,散发着浓浓的味道。东头柜台里则摆放着各种农资产品,柜台外的地面上堆满了袋装化肥。
  如果到了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供销社里还会增加一些用红纸包着的节日食品。比如中秋节的五仁月饼,春节前的软枣、花生,写春联的大红纸等,一派喜庆的氛围。那时的供销社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离了供销社就无法生活,小到一盒火柴、一袋盐,大到一袋化肥、一辆自行车,都要去供销社才能买到。
  我还记得小时候,经常拿瓶子去供销社买酱油,有时会给父亲买散酒,偶尔会用剩余的几分钱买到一颗水果糖或者一支铅笔。现在想起来,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每次去供销社,最吸引我的就是那花花绿绿的文具区——铅笔、橡皮、各种封面的笔记本,尤其是红蓝彩铅,两种颜色集于一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次买铅笔只能买一到两支,所以要挑来挑去好半天。记得当时柜台里有一套《李自成传》,两元多,每次去了只能远远看着,因为没钱,一直没有买,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如今,这座古老的建筑以静默的姿态,打量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它面前来来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