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家长如何给孩子过生日?用心比花钱更重要

“不扫兴的父母”收获孩子的大拥抱

(2025年10月2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的生日,对不少家长而言,就像一场年度“大考”——怎样才能既实现孩子的心愿,又让这份付出值得?如何让这一天既热闹难忘,又不至于铺张浪费成为负担?
  生日背后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吃喝玩乐,也不在于场面有多华丽。心理老师指出:生日的真谛,在于孩子是否真切感受到——自己在爱与期待中,又长大了一岁;而家长能否在忙碌的筹备里,体会到亲子关系的升温和悄然流动的温情。
  “你的生日你做主”
  12岁儿子主持所有流程

  金女士的儿子小泽读六年级,10月份迎来了自己的12周岁生日。往年生日都是金女士在家烧一桌子菜,招待儿子的好朋友们,一起吃个生日蛋糕,在家看会电视,或者一起搭乐高,然后就结束了。
  但是今年儿子提出,要去肯德基办自己的生日会,一来是今年想邀请的好朋友有点多,家里坐不下;二来是儿子参加了别的小朋友的生日会,觉得在外面办更有“面子”。看着比自己还高半个头的儿子,金女士答应了。正好家楼下就有一家肯德基,准备起来也不算麻烦。
  今年的生日会,时间、地点、邀请函都由小泽自己敲定,他一个个邀请朋友。需要金女士准备的“生日会物资”,小泽列了一个简单的表格:生日蛋糕1个、运动饮料10瓶、桌游卡牌1副、水果若干、炸鸡现场点单……看到儿子做事这么有条理,金女士甘心退居幕后:“你们就负责好好玩,你的生日你做主。”
  到了生日当天,儿子一副“主人翁”的派头,安排座位、呼朋唤友,金女士和丈夫悄悄站在餐厅角落,用手机记录下儿子长大的这一幕。
  中间有个小插曲。当时,有位送孩子来参加生日会的妈妈,想阻止孩子吃鸡翅,金女士一个箭步过去拉住她:“特殊时刻,别扫了孩子们的兴。”
  小泽自己主持了整个生日会流程:点蜡烛、切蛋糕、玩“狼人杀”。家长们则默默把孩子们吃剩的食物等整理好,把垃圾放到餐厅的指定回收处。
  “小泽妈妈,我们想吃冰淇淋!”
  “我们的脉动饮料喝完了,还想续杯!”
  孩子们尽情畅快地玩,金女士和丈夫两人忙里忙外做着后勤工作。
  生日会结束,小泽给了妈妈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老妈,你今天太给力了!情绪价值给我拉满了。”
  金女士看着儿子的笑脸也觉得很欣慰,她对记者说:“小时候我就想要一个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日会,一年一次完全随我心意的日子真的很珍贵。我要做‘不扫兴的父母’,也是完成了自己小时候的心愿。”
  “不想再当洋娃娃”,10岁女儿只想和小伙伴玩
  施女士的女儿希希上四年级,10岁作为“大生日”,希希盼望了很久。施女士本来想给她好好操办一下,订个酒店,把亲朋好友都请过来,但是希希表示,想低调一点,只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们: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兴趣班同学等,并想把场地放在麦当劳,因为“大家都喜欢吃”。
  “妈妈,我不想被当成洋娃娃那样展示,穿着公主裙、表演才艺,我只想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希希跟妈妈软磨硬泡,最终得到了首肯。
  为了让希希和小伙伴们玩得开心,施女士再三和门店店长商议细节,既给孩子们一定的空间,又让孩子们不要太影响店里的顾客。最后达成一致:把生日会的时间放在上午。“孩子们难免跑来跑去,上午顾客相对较少,对门店的影响少一些。上午生日会结束,下午孩子们还可以继续来家里或者去商场玩。”施女士说。
  和希希一样不愿意被安排的还有五年级男孩小丁。
  小丁性格比较内向,去年生日会被丁妈安排在了一家火锅店,小丁刚把生日帽戴上,火锅店工作人员就“一通热情操作”,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小丁全程没好意思抬头,连脖子都红了。
  今年过生日,他再也不肯去外面了。
  “今年我们就在家里过了,给他买了蛋糕和一个大披萨,他邀请了两个好朋友,吃完披萨,申请打一小时游戏。”丁妈坦言,“孩子大了,不肯再被安排了。我本来想去外面过生日,给他拍点视频,但最后还是按照孩子的意愿办了。”
  读懂生日需求背后,真正的情感信号
  作为初中心理老师,杭州竺可桢学校教育集团浦沿中学副校长、心理辅导站站长商阳在工作中,观察到不少孩子对生日既期待又有些失落。
  “家长们费心筹备,孩子却未必满意,这背后确实涉及到一些青少年心理需求的问题。”商阳坦言,筹备生日的关键,不在于花费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
  以初中阶段的孩子为例,他们正处于自我认同和社交需求发展的关键期,邀请好友共度生日,表面是聚会,实则是寻求归属感与社会认同的表现。商老师说,青春期孩子正从家庭走向同伴群体,朋友的参与意味着自己被朋友圈认可。
  基于此,家长可以筹划组织跟孩子要好的几个朋友一起做披萨、玩桌游,重点是创造轻松深入的同伴交流氛围,而非形式化的昂贵宴请。
   而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想要礼物的背后,是渴望被理解和被重视。
  “向父母索要礼物背后,传递着‘你懂我’的信号,通过礼物确认自己在父母心中的独特地位”。从情感满足角度,家长准备的礼物不一定贵,但要送到心坎上,“比如孩子喜欢的动漫周边、渴望已久的书籍,甚至一封手写信,都比昂贵的名牌更能打动孩子”。
  在生日会的举办上,商阳不建议奢侈,这会带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致使孩子盲目追求物质形式化。“从小就参加奢靡的生日庆祝派对,在心理学中被视为是拉升快乐阈值的错误行为,久而久之,反而导致孩子缺乏感知快乐幸福的能力。”商阳建议在孩子生日这一天,家长可以给孩子制造“专属感”,让他们感受到“我是主角”。
  商阳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建议,每年可以固定一些家庭小仪式:家长做一碗长寿面、拍摄全家福……这些持续性的仪式比一次性消费更能滋养孩子;向亲朋好友分享孩子这一年的美好变化,让孩子感受到成长被关注;引导孩子将部分礼物或祝福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如将部分礼金购买图书、做一次公益活动等。
  这是成长的对话,而非物质的竞赛
  当孩子的生日成为家庭年度“大事”,不知不觉间就发展成了一场无声的“内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家长习惯用物质表达爱,用规模衡量用心,但教育的智慧恰恰在于回归本质——一碗长寿面承载的关怀,一本成长相册记录的时光,一群好朋友围坐吃面的欢笑,一枚特别制作的生日书签……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和不昂贵的物件,都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你的成长被看见,你的存在被珍视,这些恰恰是孩子成长中最珍贵的养分。
  生日本质上应该是一次成长的对话,而非物质的竞赛。
  在这场看似家长为孩子举办的庆典中,心理专家和资深教师的观察也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孩子要的从来不是昂贵的礼物,而是被理解的感动;不是华丽的场面,而是成为主角的专属感。
  想要为孩子策划一场生日会,要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即使蛋糕烤糊了、游戏玩输了,这些有趣的“小意外”,或许会成为日后温馨的回忆;让生日回归本真,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升品质,懂得用情感联结代替物质堆砌。
  当我们把关注点从“花了多少钱”转向“用了多少心”,生日的真正意义自然就会显现。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