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山李氏,随着家族不断兴旺,从第八世起,后人开始从李古庄迁居诸城城里,主要住在南关金家巷。金家巷在诸城府前街南端路东,与路西狮子湾巷相对。虽然生活环境变了,但李氏骨子里的秉性并没改变,依然寄情山水、淡泊名利、乐善好施、诗书传家,人才层出不穷。
李肇锡:
官至贵州布政使 为王统照外公
李肇锡(1838—1868),一名肇玺,字子嘉,号锦行,李氏十世李堂之子,著名金石学家李璋煜之孙。他原籍李古庄,后来迁居城里金家巷。
李肇锡考取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顺天府举人,同治七年(1868)以殿试二甲24名考取进士,与同乡徐会沣是同榜进士。曾为翰林编修,先后任监察御史、贵州西兵备道、云南迤东道、兵科给事中,贵州按察使、布政使等。
李肇锡女儿李清自幼喜读唐诗宋词,少时随任职贵州的父亲游历云贵,见闻广博,通文墨,喜书画。她与相州王氏十四世王秉慈结婚。王秉慈,字季航,自幼喜读书,擅长诗词与书法,有诗集《邻翁丛谭》,由于体质单薄、性格脆弱,在儿子王统照7岁时病逝。李清育有四个子女,大女儿王慧宜、儿子王统照、二女儿王卓宜、三女儿王佩宜。李清温柔贤惠,又坚强刚毅,她独自把四个子女抚养成人,并且对王统照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王统照为现代著名作家,尤以长篇小说《山雨》著名。
李肇锡兄长李启让,字晋三,清代书法家。甲辰孝廉,曾任知县。政绩显著,清正爱民。
李梦斗:
助老乡请名医 在《申报》连登六天广告
李梦斗,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三甲第5名进士,1904年丁忧期满赴福建任清流县知县,途经上海时,上海山东商帮的诸城老乡请他帮助联络日照名医宋铁梅来上海行医。
宋铁梅家世代行医,时人尊称“五先生”,名誉江南。上海山东商帮早想邀他来上海行医。由于缺少能够鼎力相劝之人,因此一直未能如愿。当他们听说李梦斗要赴福建任职时,大喜,鉴于李梦斗的社会地位以及与宋铁梅的交情,很适合当这个说客。他们赶紧邀请李梦斗在上海逗留些时日,李梦斗答应了,并决定通过刊登广告与宋铁梅联系。
1904年12月24至29日《申报》连续6天刊登广告“招致良医”“同乡李梦斗、董际平、赵式亭、尹锦堂、张敬亭等公启者:宋铁梅,山左照邑廪膳生,其先世精于医,宋君得其家传,能治危难症,东人之商于申者,皆慕宋君,欲招之无由。东武李梦斗以即用县签分闽省,适有事来申,众知李与宋为莫逆之交,以已意商之,李以为然。”李梦斗的名字头次出现在《申报》的招医广告中。
在他邀约下,不久,宋铁梅从日照来到上海。他到上海仅仅10余日,即治愈30余名患者。为了加大宋铁梅的名气,让上海更多的病患者了解他,李梦斗与诸城同乡张敬亭等人又在《申报》连续一周刊登广告。
李梦斗后来在福建清流知县任上遭到弹劾,由知县降为教职。
李垣:
任海州州同 著有诗集《朐阳吟草》
李垣,字星辅,为临漳公宜芳之曾孙、扶风令李渠之孙、山左著名收藏家李仁煜之子,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山东乡试第19名,道光十年(1830)大挑南河知县,道光十三年(1833)擢升海州州同。海州是现在连云港的海州区,李垣任职海州一年半。他的诗集《朐阳吟草》(一卷)手稿就写于海州的朐阳。
李崇锡:
候补知县清理多年积案 悉心教导后辈成才
李崇锡(1819—1869),字晋三,李氏十一世,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科山东乡试第21名,通过“大挑”制度被选为知县。
李崇锡在江苏候补任职期间,上级官员很赏识他的才能,派他掌管司法部门,他很快便将积压多年的案件全部清理完毕。后来,他受命调查某州事务时,当地乡绅赠送重金想贿赂他,被他严词拒绝。因继母患病,他辞官回乡侍奉,此后不再出仕。
在家乡期间,他专心教导两个弟弟和子侄们,他们后来大多获取功名。凡经他指导的门生弟子,也大多成为才学出众之人。他享年75岁。
李氏进士还有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进士李璋煜,曾出任广东布政使,政绩卓著,工诗善书,为李氏代表性人物。
李氏举人还有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顺天乡试第77名李彤锡、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山东乡试第17名李作渠,贡生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岁贡李株、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科山东乡试副榜(副贡)李韩锡。李氏家族的李宜坦、李璜煜、李堂等人也都享有功名。
本期图片由季彩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