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人文潍坊

10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1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2 13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4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5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6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迁居马耳山麓 南城李氏成望族

(2025年10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俯瞰李古庄
  李古庄村貌
  马耳山李氏约于明末迁居马耳山北麓的李古庄,该村西有涓水流过,李古庄依山傍水,东面、西面为平原。马耳山李氏家风良好,前五代务农,虽然不甚富裕,却子孝父慈、诚信勤劳,第六代李符祥晚年方逐渐富裕起来,请塾师教导子孙读书明礼,从第七代李宜芳中进士开始,南城李氏逐步跻身诸城五大家族的行列。
  李古庄位于山北麓
  马耳山名胜传奇多

  马耳山耸立于诸城西南五十余里与五莲县交界地带,呈东西走向,占地40多平方公里,为鲁东南第一高峰,因主峰双石并举,犹马耳之状,故称马耳山。马耳山自古为山东名山,清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载:“县境山以百计,而马耳居冈脉之脊,南北诸山脉络之不属焉者无几也,以是标准之可晰矣。水以数十计,自马耳山以南皆南流以达于海,马耳以北皆北流入潍,以是界划之可晰矣。”
  李古庄在马耳山北麓,是个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坐落在离马耳山不出三里地的一个岭坡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岭坡前还有十几户人家,散落在一条逶迤上山的山路两旁,这是李古庄的一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前的大集体时期,这里曾是李古庄的一个生产队,因队上多是刘姓,就叫刘家队。刘家队所处的位置,最初是马耳山李氏的一处庄园,李氏诸贤辞官或告老回乡,就闲居在此,吟诗歌赋,撰文著书。庄园西北有一处崖头,李氏第八代李林把它开辟为园地,起名为十金圃。十金圃东侧有一方水塘,当地人称为石龙汪,李林曾写下“马耳峰如削,石湫境亦奇。葺庐将乞记,粗办草堂赀”的诗句。
  李氏雇佣一户刘姓人家照看庄园,刘姓香火延续,一代又一代把这儿繁衍成一个自然村。刘家队最南面有几处老石屋,已趋近马耳山的山脚下。屋墙、院墙都是大小石块垒砌。上山的路有两条,东边那条去望海楼,西边那条通马耳峰。通马耳峰这条,半道上有仙人洞、隐龙寺、石龙寺。据唐代文学家萧颖士的《马耳山记》记载,东晋人葛洪曾隐居仙人洞炼过丹。隐龙寺与石龙寺这两座古刹今已圮废,它们虽为北魏正光时所建,在当地却流传着与刘秀有关的传说,说当年刘秀起兵,曾被官兵追杀至此,幸被本地山民藏匿于附近的山洞里,方躲过一劫,而山民为引开追兵而罹难。刘秀登基后,就在此处修建庙宇以表救命之恩。刘秀还封此地为“大旱不旱,大乱不乱”之地。
  李古庄东面、北面都是平原地,种植了大片小麦。
  李古庄村西有涓水经过,涓水也称涓河,是潍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马耳山,清乾隆年间《诸城县志》介绍:“马耳两峰之间有洞在山腰,深莫测,云出其中,土人呼仙人洞。泉泻瀑布流里许至山趾,此其源矣。”“水出山里许,迳大米山东;又北二里,迳李哥庄西。”李哥庄就是现在的李古庄。
  李氏迁居马耳山 第七代始有进士
  马耳山清奇峻拔,钟灵毓秀,养育一方水土人家。现李古庄虽人多姓杂,但李姓居多。据村民介绍,最早居此的人家姓蒋,受雇于臧家,在这一带看护林地。后来,又迁居来一户李姓人家,这人家就是后来的马耳山李氏。
  马耳山李氏,祖籍平度城南关,始迁祖叫李兴,明朝中叶迁居高密县朱韩村,卒后葬于村南郎埠岭。李兴妻孙氏,子一銮,卒后亦葬于郎埠岭。李銮,字金坡,妻刘氏,子二逢春、遇春。
  长子李逢春,字旭庄,由高密迁居诸城县相州村,卒后葬于相州村南,后迁葬于马耳山下的李古庄东。次子李遇春则由高密迁居诸城县麻沟村,卒后葬于皂户村东南。
  李逢春有二子,长子德华由相州迁葬李古庄。最早迁居李古庄的李姓人家应是李德华之子,其姓名已难以考证。迁居时间约为明末,多是为躲避战乱。据村人介绍,李家来后,蒋家就离开了,李家就成为立村之祖。李古庄最早时叫李柯庄,柯字有草木之意,或许这里当时还是草木丛生的荒芜之地。李柯庄后改名李哥庄,道光《增修诸城县续志·疆域考》载:“李哥庄,属许孟练。”李哥庄又改叫李戈庄,现名李古庄,20世纪初属诸城仁里区许孟乡,1947年五莲县成立,李古庄划归五莲县仁里区,现属五莲县许孟镇。
  李逢春次子李德藻,字淡卿,由相州迁葬于诸城城南横沟庄东,横沟庄现称横沟子村,在诸城三里庄水库西岸。李德藻子一质秀,字茂实。李质秀待父母去世后,先从相州迁居横沟庄,后又迁居李古庄,卒后葬于诸城城南横沟庄东。
  李质秀有两子符祯、符祥,长子符祯,有两子宜坦、宜培。宜坦有三子橒、植、林,李林,进士。符祥有两子宜芳、宜蕃,皆为进士。宜芳有三子渠、本、梴,渠、梴为进士。李渠有两子仁煜、璜煜,仁煜,举人。李仁煜子垣,举人。李梴子璋煜,进士。李璋煜有两子堂、壃。李堂子肇锡,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