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版:人文潍坊

10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1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2 13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4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5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16版:诸城南城李氏旧事

李氏传承文人风骨 为官勤政热衷教育

(2025年10月17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城李氏首位进士李宜芳曾出任临漳知县,他关心百姓疾苦,解决了几百年来悬而未决的“柳园苦案”。李宜芳胞弟李宜蕃考中进士后任茌平县教谕,大力兴教助学。李宜芳的儿子李渠、李梴为进士,李渠为官廉洁清明,回乡后出资办学;李梴一心为民,断案如神,辞官归乡后著书立说。李渠长子李仁煜为清代乾嘉时期山东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鉴赏家、书法家。
  李宜芳:
  解决几百年积案“柳园苦案”

  雍正十四年(1736)暮冬的一个傍晚,三十五六岁的李宜芳登上临漳的铜雀台。
  李宜芳(1701—1773),字梅村,号在湄,雍正八年(1730)殿试,以三甲第81名考取进士,分派到吏部文选司学习一年,雍正十三年(1735)出任临漳知县。
  临漳,地处河南省(现为河北省)的最北端,西望太行山,东眺齐鲁地,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誉。东汉建安十七年(212),一代枭雄曹操在此建成铜雀台,不仅以此彰显他文治武功的千秋伟业,还用它当作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的文化活动场所,吟诗作赋,谈古论今,开创出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建安风骨,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学”。被建安风骨触动,李宜芳也写了《铜雀砚赋》一文。
  李宜芳的履历奏章里充满了“为民立命”的豪迈:“读循良之传,励志十年;慕冰蘖之风,铭心此日。劝农造士,其纲举而目张;息事宁人,务刑清而政简。凡为职分所攸寄,总期实力以奉行。谨守官常,仰答圣训。永抒葵藿,究难上酬高厚之恩;勉竭驽骀,庶几少效涓溪之报。”
  李宜芳到任不久,很快全面掌握了当地民情,他清醒地认识到:知县官职卑微,但直接关系着民生与社稷,治理一县之域绝非易事。
  他把“以儒术饬吏治,惠爱在民”作为施政的基本原则,并在自己座位右侧写下“敬”与“诚”二字作为座右铭,时刻自警。
  临漳县自古深受漳水危害,每到汛期,几乎年年泛滥成灾。李宜芳施政重治水,冬春两季农闲,他组织民工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在堤两旁栽种柳树。
  他大力推动兴学劝农,同时注重保护文化古迹,县财政十分拮据,他还是拿出资金,用几年时间重修六房、文庙等古迹,并撰写《重修六房记》《重修文庙墙垣记》等辞赋。
  为减轻百姓负担,他不断向上反映民间疾苦,积极申请减免皇粮国税。任职第二年,他终于解决了几百年来悬而未决的“柳园苦案”。
  “柳园苦案”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漳水上游涉县有官宦人家郭太师,有一年漳水泛滥,将郭太师家的三川柳冲到临漳县的一个村子,郭太师趁机把这个村子占为己有,更名为涉县庄,并让临漳县负担该庄50顷地的皇粮国税。这税额占临漳全县土地税总额的5%,财政负担更重,临漳人怨声载道、苦不堪言。500多年来,虽然历任知县都向朝廷积极争取除消这种不合理做法,但都没有得到解决。
  至顺治年间,临漳知县王象天又多次上疏,他升任太仆丞后,利用在朝当差之便,大力向朝廷反映此事,终于有了些进展。李宜芳的前任陈大玠又多番上书条陈,此案有了转机。李宜芳到任后,继续为此事奔走呼吁,终于在乾隆二年(1737)拿到圣旨,减少临漳县皇粮国税4000余石,占全县上缴的皇粮国税三分之一有余,大大减轻了临漳百姓的负担,可谓功莫大焉。李宜芳却不贪功。
  乾隆九年(1744),李宜芳44岁,“因亲衰老请急归”,他不恋官位,致仕返乡。
  李宜芳任职临漳十年,河南巡抚尹会一和布政使徐士林评价他“以儒术饰吏治,比汉循良焉”。
  光绪三十年(1904)《临漳县志》在李宜芳的传略中写到:“李宜芳,山东诸城人,进士。详免漕米豆四千余石,请豁租课地二百顷,赔米河滩地四十三乡顷,革一切陋规,不以累民。筑坝栽树,兴学劝家。美政甚多,不能殚述。”公允地记载了他任职临漳时的政绩。此时,宜芳公已辞世130余年。
  李宜芳留给临漳的不仅是十年呕心沥血和十年儒术饰吏治的政绩,还有《漳邑八景诗步前任元韵》等11首对临漳充满热爱的诗。
  他辞任回到故里后,照顾家人、闭门读书,在马耳山下度过了近30年的田园生活。他育有三子,李渠、李本、李梴,其中李渠、李梴为进士。李梴之子李璋煜为进士,李璋煜之孙李肇锡为进士,一门共5名进士。他著有《敬复堂时文稿》,15首诗收录于王赓言编纂的《东武诗存》。
  李宜蕃:
  任茌平县教谕大力兴教助学

  李宜蕃(1712—1761),字荫轩,教育家。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乡试第9名举人。乾隆九年,胞兄李宜芳致仕返乡,他见家里已有人照管,就于乾隆十五年(1750)举家从李古庄迁居诸城王家铁沟村的铁园。乾隆《诸城县志》载:“铁园始建于县人张世则,明隆庆末年也。寻属邱志充,亭榭竹卉甲一邑。后归李宜蕃,为蔬圃。玉兰二株犹存。园临铁沟。”
  乾隆十九年(1754),他被选为明通榜进士,任茌平县教谕。乾隆二十二年(1757),获会试第8名贡士、殿试二甲第46名进士。
  他为人正直,清心寡欲,专心致力教育。考中进士后,仍回茌平任教谕。
  李宜蕃在茌平长达7年,为推动茌平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力兴教助学,促动当地文风兴盛,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广收门徒、勤勉教学,因才施教、擅长鼓励与提携人才,他的学生大多取得功名。学子们仰慕他的学识与人品,争相前来学习,邻县的学子也慕名前来。有的为了就近求学,就在官署旁建房居住。对于那些贫困的学子,免费提供饮食。
  李宜蕃生活节俭,但对族人十分照顾,凡没出五服的亲戚,只要是孤儿、独居老人、丧妻或丧夫,都会分给他们田地;他很重亲情,外祖父没有儿子,他从本族中挑选一子侄作为外祖父的继子,并购买田宅让其继承其外祖父香火;他多行善举,乾隆二十年(1755),他任职荏平第二年,所属训导梁方亡故。梁方无子,他拿出400两银子,派两名学生将梁方遗体送归嘉祥故乡埋葬,并为其家人修缮房屋,购置了几亩田地。乾隆二十二年,旱涝交加,百姓几乎颗粒无收,饿殍遍地,他将家中所储粮食千余斛全部拿出来,救济灾民。
  乾隆二十六年(1761),李宜蕃去世于任上,享年50岁。嘉庆版《东昌府志》将他列入荏平名宦之列,荏平县仅收入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