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11版:公益广告

16版:光影记录

终不似 少年游

(2025年10月15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阅涵
  周末整理书房时,从一本旧相册里飘出张照片——三个少年勾肩搭背地站在火车硬座车厢里,背后是模糊的绿色座椅。照片背面用蓝色圆珠笔写着:“三十六小时站票”。我盯着那张泛黄的照片,想起那个夏天,我们三人挤在闷热的车厢里,却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脚下。
  那时的旅行从来不需要计划。周五晚上宿舍熄灯后,不知谁喊了一句“去看海吧”,第二天天没亮我们就出发,乘上最早的一班绿皮车。没有座位,我们就坐在过道里,用行李箱当桌子,扑克牌甩得啪啪响。每次有列车员推着餐车经过时,我们总要慌忙起身让路,之后又像被冲散的鱼群迅速合拢。二十岁的我们,觉得三十六小时的站票是浪漫,是冒险,是老了可以下酒的故事。
  到站时外面下着雨,我们慌忙拿着行李箱躲到临河的一个亭子里,分一包饼干吃。那时没有攻略这个词,但现在想来,当时河中雨打荷叶的景致是极美的,那共享的饼干也是真香。
  妻子在一旁喊醒了我,“还记得小王吗?他昨天发了朋友圈,定位在国外,说是看极光呢!”我愣了一会,小王就是当年三少年中的一人,如今他的朋友圈里全是精修的照片,定位更是在世界各地,再没见过他发那些糊成一片的大头照。其实我也一样。上次去旅游,出发前做了整整五页的攻略,预约了所有需要预约的景点,下载了电子讲解,连吃饭的餐厅都标记了评分和人均消费……行程中,我忙着找拍照角度,忘了看美好的风景。旅行归来,满身疲惫,具体看了什么、玩了什么,不记得了。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那些深夜里的冲动,说走就走的莽撞,挤在硬座车厢里的三十六小时,都成了只有我们自己懂的秘密。
  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时,酒过三巡,有人提起以前爬山的事。“还记得吗?咱们为了看日出,半夜打着手电筒爬山。结果到了山顶发现忘带厚衣服,冻得挤在一起跳脚。”满桌大笑,笑着笑着忽然安静下来。那些曾经一起挨冻的人,如今有的在带娃,有的在支教,有的像小王一样满世界飞。我们还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却已经三年没有新消息了。
  散场时,当年的班长拍拍我的肩:“什么时候再一起出去走走?”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说一定要约时间。但彼此都知道,这大概又是一张空头支票。我们的日历上排满了会议、项目截止日、孩子的家长会,再也插不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回家路上,我特意绕到江边。晚风吹起江水,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二十岁那年,也是在这样的夜晚,我们坐在江堤上喝三元钱一瓶的啤酒,说要在三十岁前走遍中国。如今四十岁的我,确实去了更多地方,但为什么反而觉得挤绿皮车才是真正的旅行呢?
  岁月让我们把少年意气换成了成年人的稳重,把即兴的快乐换成了可控的享受。
  前段时间妻子突然问我:“去看海吧。”我愣了三秒,猛然跳起来收拾行李。没查天气,没做攻略,我们开着车就往海边走。路上堵车两个小时,到的时候已经傍晚。海风很大,吹得人站不稳,我和妻子在沙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买了烤串,吃得满嘴是油。夕阳下,海浪被染成金红色,记得二十岁那年的海,也是这样喧哗着扑过来。原来海一直没变,变的是看海的人。
  “终不似,少年游。”或许在某一个瞬间,允许自己迷一次路,犯一次傻,那个少年还会回来,在心上轻轻撞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