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良
我有一位球友,也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常常约在球馆打乒乓球。除了打球,我俩还有一个共同点——喜欢写日记,只不过方式迥异。我早已习惯用电脑或手机随手记录生活点滴,他却始终执着于纸笔,一笔一画,写得工整而认真。
日记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一天中最在意的心事。这些年,我逐渐把写日记的时间转向文学创作,试着将生活提炼成更有结构的叙述。而他,依旧朴实无华,流水账般记录每天的喜怒哀乐。
我偶尔会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他有时也会把自己写的日记拍成照片发给我,像是一种炫耀,又像是有点不服气——“别以为发几篇文章就了不起,看看!咱写得也不差。”起初,我只当作分享,久而久之,却察觉出某种“规律”。他本就是个乐天派,日记里的世界总是阳光明媚、捷报频传。
其中一篇,他这样写道:“2024年4月10日,星期二,晴。下午与张希良约战于振兴乒乓球俱乐部。我赶到时,他已等候多时。刚热身不久,他那个急毛病就又犯了,急着要求开局厮杀。首局他手感有些冷,我以11:4轻松取胜;次局他虽竭力反扑,但关键时刻失误频频,我以11:9再下一城……”全文洋洋千余字,笔触细腻如实战复盘,字里行间流淌着赢家的从容与喜悦。
而另一篇日记,则短得多:“某年某月某日,与张希良相约球馆再战。今日他攻势猛烈,如一头愤怒的公牛。双方多次相持,比分交替上升,对攻起来,你来我往,好不精彩。”至于结局谁胜谁负,他只字未提。
我故意问他:“这篇怎么没写比赛结果?难道又是我输了?你这属于标准的报喜不报忧啊。”
他很快回复过来:“这样写多好。将来翻翻,全是赢球的喜悦,既鼓舞士气,又心情舒畅。要是记录输球,看一次不就郁闷一次吗?”
我半开玩笑地追问:“连日记都不实事求是?”
他答得干脆:“对啊,难道你不知道粉饰自己吗?自私是人性的本质之一!”
我说:“是啊,自私的人大多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付出。可是,如果都像你这样,还谈什么以史为鉴呢?”
他笑着回:“亏你还搞所谓的文学创作。有些事能写吗?写清楚了,不是疤瘌眼照镜子——自找难看嘛!”
我倒觉得:“日记,日记嘛!一定要真实。赢了,就总结自己用什么战术、抓住对方哪些弱点;输了,就找出输球的原因:是接发球没处理好,还是某个关键球处理得不到位,被对方趁势压制。每天这样总结,球技才能有所进步。”
当然,他也没错。“快乐乒乓,乒乓快乐”,虽然球场上争抢得你死我活,但无论输赢,都是为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不过,他上面的话虽是调侃,却让我沉吟良久。若历史的记录者只择“喜”而掩其“忧”,只扬“善”而隐其“恶”,后人所看到的,不过是经精心裁剪的人生片段,被美化的现实缩影。一个人若只阅读自己的胜利,终将陷入虚妄的自我神话中。真实的记忆不应只是选择安慰,更应该是一面诚实的镜子,既映照出我们的强大与优点,也折射出脆弱与不足,而后者,往往蕴藏着真正的启示。
日记如此,人生亦如此。既要敢于写下“赢”过的畅快,也需不避记录“输”过的痕迹。唯其如此,才能清醒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