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山路被阳光筛成碎片,洒在攀登者的肩头。路边小摊上,摊主鼓腮吹响一只哨子,清亮的鸣声瞬间吸引了好几个孩子。小学二年级女孩小琳眼睛发亮,小手已经伸向那只会唱歌的塑料小哨子。
“多少钱?”小琳妈妈王女士走上前,问了老板价格。“15元。”摊主答。
塑料哨子在阳光下泛着廉价的光泽,王女士立刻摇头:“太贵了,网上肯定更便宜,我们网上买。”
这句话像针尖戳破了快乐的气球,小琳脑袋耷拉下来,嘴里嘟囔着“我想要”,连脚步都变得沉重。尤其当其他孩子已经“下单”,开始欢快地吹,小琳就更难过了。
“快走,前面可能还有卖哨子的!”王女士试图转移女儿注意力。果然,小琳重燃斗志,沿着台阶往上爬,终于在半山腰找到另一个摊位,经过讲价,十元买到一个哨子。
“我家已经有各种哨子、木剑、泡泡器了,都是旅游途中买的,质量都很一般,孩子对一件小玩具的喜爱可能持续不了一周。但看到孩子眼里的欢喜,我不想那么扫兴,同时又觉得应该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用钱。”王女士说,最近她在有意识地培养女儿精打细算的理财观念,也是为抵御下次旅行中的“诱惑”做准备。
王女士说,这个月开学前,孩子要买绘画本,实体店一本就要6元,她和孩子商量着从网上对比看看,谁知,网上10元能买到4本,“孩子也觉得很惊奇,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遇到想买的但不是特别紧急要用的东西,会想着让我从网上比比价”。
面对亲子间的代际拉锯战,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高崚峰给出了专业建议。
“景区即时消费还是网上下单,其实是关于延迟满足的探讨。”高崚峰引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指出,即时满足能带来短暂的愉悦和情绪安慰,而延迟满足则有助于培养自我控制与长远规划能力,并与未来的学业和生活成就相关。
“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在家庭生活中,比结果更重要的往往是过程,父母和孩子如何沟通、共情并达成共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高崚峰提出,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在线上或线下,而在亲子之间那份相互理解的真诚。
高崚峰建议,无论最终是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父母都应先蹲下身子,请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想要这个小玩具?”当孩子表达“因为同学都有”或“我现在就想玩”的时候,父母要认真听完,并用共情的语言回应:“我明白了,你真的很期待马上拥有它,这会让你很开心。”
在充分倾听和回应之后,再提出有限的选择:“我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现在就买到你想要的快乐;另一个是等几天后,我们一起在网上挑一个更耐用、能玩得更久的玩具。你愿意选哪一个?”这样,孩子不仅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也能在被倾听的基础上学会权衡与自主。延迟满足因此不再是父母的“扫兴”,而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练习场。
对于景区购物,父母能力范围内的小玩意应尽量满足:“一个哨子有什么用?确实没用。但它带来的快乐和情绪价值值得珍视。”很多人长大后,回想童年经历,母亲在自己渴望时买的零食玩具,细节早已模糊,但被满足和被爱的感觉至今让他们感到温暖。
对于确实无法满足的需求,高崚峰建议不要用“网购”搪塞,而是诚实告知:“这个玩具不错,但超出我的承受范围了。”事后也不要批判孩子“浪费钱”,因为“当你为孩子的需求买单后,就不要指责孩子看上的东西太贵,这才是‘钱花了,幸福也没得到’的赔本买卖”。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