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2-13版:老潍县牟氏溯往

14版:老潍县牟氏溯往

15版:老潍县牟氏溯往

16版:老潍县牟氏溯往

“东来”牟氏尚武 革命年代作贡献

(2025年09月1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牟汉华
  牟家温庄
  牟梅
  老潍县牟氏除了城西牟家村外,其余均来自登州府栖霞县,这部分牟氏被称作“东来的”。其中一支牟氏落户潍县城以北20公里处的牟家温庄,在革命年代名人辈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如最早在潍县和山东传播马列主义并领导地方革命运动的牟鸿礼、牟铭勋,有后来成为高级干部的牟汉华、牟星桥等。牟星桥为女儿牟梅起名“继父志”,牟梅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为我党的一名青年干部。
登州府望族牟氏被分散
由栖霞县迁至潍县定居

  烟台市栖霞县(古代原属登州府)东南部有个铁口镇,约有十几个村子都是牟姓人,是古牟子国牟氏的后裔。元朝时,牟氏家族出了将军牟全,由此牟氏子弟从军的最多,也有在官府为官的。元末,在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军的凌厉攻势下,驻胶东的元军被降服。据说,北伐军的屠杀主要在山东西部,胶东地区以安抚为主。北伐军为了消除敌对势力的隐患,分散大户的力量,就强迫大户人员迁往外地居住,谓之“散大户”。老潍县牟氏除了城西牟家村外,其余均来自登州府栖霞县。
  牟家温庄牟氏,又称潍水牟氏。该村在潍县城以北20公里处,是固堤的中心区域,现为寒亭区固堤街道牟家温庄村。何为温庄?据说是元朝温丞相的封地。后因温丞相犯罪,被满门抄斩,宅基挖湾,其后,占地就成了几个温庄村。
  本支牟氏在明初洪武四年由登州府栖霞县迁来,始祖行十一,二世祖才来牟家温庄居住。除了居住在牟家温庄村外,还有居住在牟家院、东南牟、北安、大官庄、北庄子、仉庄、陵上等,以及昌乐县朱刘店的坡庄,总人数在8000人以上。加上百年前迁出,在北京及东北三省的,总人数在万人以上,是老潍县牟氏最大的一支,现已传至25世。
  牟氏落户牟家温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朝,家族出典史1人,外郎1人,考授经历5人,乡饮耆儒1人,乡饮介宾3人,庠生14人,廪生1人,贡生2人,武生1人,监生13人,宣讲生2人。上世纪初出了讼师与绅士牟三德,革命志士牟春等人。
  
  温庄牟氏爱国志士辈出
  牟家院牟鸿礼投身革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牟家温庄牟氏更是名人辈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有最早在潍县和山东传播马列主义并领导地方革命运动的牟鸿礼、牟铭勋;有后来成为高级干部的牟汉华、牟滨州、牟尧东、牟兰堂、牟星桥等。
  牟鸿礼是潍县的马列主义传播者。他是牟家院村人,生于1906年,1925年在济南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1926年7月创立潍北第一个党支部,历任中共潍北区委书记、中共潍县县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兼青岛市委书记、中共河南省郑州市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候补委员兼开封市委书记等职。1931年5月9日,在河南省开封市英勇牺牲。他为后来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牟汉华
任特务队队长
坚持地下斗争

  牟汉华,1912年出生在牟家温庄一个殷实家庭。他只读过四年书,从小喜欢练武,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他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同年10月,中共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来昌潍建立抗日队伍,发动武装起义,潍县牟家温庄是其重要活动场所之一。牟汉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被发展为中共党员。1938年1月27日,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成立,其中第二中队就是以牟家温庄的党员及积极分子为骨干组建的。牟汉华被任命为七支队特务队队长。
  其后,牟汉华随七支队行动。1938年3月底,七、八支队准备东征胶东时,牟汉华奉命留守潍县工作。之后,他与县委书记耿锡章等人,在孙家杨孟大庙里组成了七支队后方委员会。他们联系失散人员,收集武器弹药。
  1938年夏,根据上级指示,潍县县委重新组建,牟汉华任县委委员,和潍县县委领导全县党员及群众,坚持开展地下斗争。
  1942年10月,中共清河地委决定,组建潍南县委并任命高峰为县委书记,牟汉华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中共潍南县委坚持“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同时抓紧时间进行组织恢复和整顿工作。
英勇善战 遭遇埋伏机智突围
  敌人对牟汉华既恨又怕,想尽一切办法要除掉他。
  1944年4月的一天拂晓,牟汉华在铁路南工作完,返回曹庄东头张洪恩家,被埋伏在村外的敌人发现。天刚放亮,叛徒王已午、丁福祥就带着日军特派员和20多名伪军便衣队,包围了张洪恩家。敌人早就风闻牟汉华身手不凡,不敢贸然进院。
  敌人在四面墙头和屋顶上都部署了伪军士兵,在外面高喊:“牟汉华,你被包围了,快缴枪投降吧!否则,将是死路一条……”牟汉华没有慌乱,而是冷静观察和思考了一阵,最后决定利用敌人的心虚胆怯,强行突围。他见屋里有一块上炕跐的方石和一块压纺车的大石头,灵机一动,先举起炕前方石向南面的窗户砸去,窗棂被砸断了,“哗啦”一声巨响,牟汉华不失时机地向南面打了一枪。胆怯的叛徒王已午高叫:“牟汉华要从南边出水了,牟汉华要跑了!”敌兵大部分蜂拥到南墙下,并集中力量向牟汉华所在屋子射击。牟汉华趴在炕上一动不动,20分钟后,敌人没发现他向南面突围。一会儿,牟汉华又举起更大的石头向北面后窗户砸去,同样“哗啦”一声巨响,引来敌人激烈的枪声。等枪声稍停,他突然从被砸坏的后窗户跳进了后院一户人家的厕所。敌人又打了一阵枪,他冒着弹雨一跃跳上了东院墙。
  东墙之外就是村外田野,他飞速跳到东墙下,正好与四个敌人撞了个满怀。这四个敌人顿时吓得惊慌失措,拔腿就跑。牟汉华举枪射击,一下子撂倒两个敌人。牟汉华则边打枪边冒着敌人的弹雨向东北方向疾跑。等到敌人一窝蜂似的紧追而来,并高喊:“抓住牟汉华!牟汉华,你跑不了……”此时,牟汉华已经跑进一片坟地。他弯腰捡起一块石头向追赶的敌人砸去。敌人以为是手榴弹,全部卧倒停止追击。等敌人反应过来,牟汉华已向黄门庄方向跑远了,敌人抓捕牟汉华的计划又一次落空了。
制定方案炸敌军车
连打胜仗名声大振

  1945年夏,侵华日军遭到在各个战场的全面失败,但还在垂死挣扎。根据上级指示,中共潍南县委决定,在胶济线上炸毁敌人的军用列车。组织领导并直接指挥这一行动的是中共潍南县委副书记牟汉华。在正式爆破前,牟汉华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实施方案,其中最艰巨、最关键的环节是爆破前有关数据的实地测算。牟汉华亲自完成这一任务,不论白天晚上,他独自一人在铁路周围进行实地观察与计算。
  7月4日深夜,牟汉华带领全体参与行动的武工队员赶往预定地点埋伏,提前将炸药安放在选定位置。当敌人军列行驶到离炸药安放位置间隔3根电线杆时,隐蔽于此的武工队员张华科立即用手电筒发出信号,示意牟汉华马上下达点火命令,负责点火的单继胜立刻点燃引信并迅速跳下壕沟。引信的火苗跳动着燃烧,“轰隆”一声巨响,按原定计划完成爆炸,日军七八节车厢被炸毁,胶济铁路一度瘫痪,打乱了敌人的计划。
  解放战争期间,牟汉华仍任潍南县县长兼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因为连打胜仗名声大振。
  1950年2月,牟汉华被调到济南,先后任山东分局农委检查组组长和副处长、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干部处长、山东农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共山东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等职。1968年8月20日牟汉华病逝,享年56岁。
牟星桥
筹武器动员参军
打破封锁保物资

  牟星桥,原名牟佃明,1908年3月出生在牟家温庄,192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奉命在1932年10月前往东北地区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春回到原籍,继续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11月,他被选为中共潍县县委组织委员,发动全县党、团员带头参军,积极筹集武器,并通过关系说服固堤南街杨佃选带队参加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1月27日,在潍北蔡家栏子村举行起义。固堤杨佃选的队伍被编为七支队第三中队,牟星桥任七支队特务队指导员,随队行动。七支队后编入山东纵队。牟星桥先后任山东纵队特务团秘书、供给处政委等职。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他带领后勤人员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确保部队的物资供应,为抗日救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4年3月,他转业进入山东省政府工作,历任省工商局四分局监委、副局长、局长,省胶济专线公司经理,省烟酒专卖公司副经理,省税务局副局长,省财政厅财政干部学校校长等职。战争年代,他积极发展解放区工商业的经济,并搞好与敌占区的经济贸易工作。解放后,他在财政学校为全省各地培养了大批财政人员。他1965年6月退休,后改办离休,1988年12月病逝。
父亲离家革命 为女改名“继父志”
  牟梅生于1929年5月,在她的记忆里,父亲牟星桥是个小学教员,母亲邢氏是家庭妇女。父亲与她娘俩聚少离多,也很少关心她的事。她5岁那年,父亲奉命前往东北地区隐藏,她只好跟着母亲艰难度日,有时在家,有时到邢家常疃姥姥家。8岁那年,父亲回来了,将她送进学校读书,但依然忙碌。此时,母亲得了痨病(肺结核病),因为父亲太忙,牟梅只得陪母亲看病、抓药,回家还要为母亲煎药。
  1938年4月初的一天,牟梅参加了八路军的父亲突然回到家中。他仍穿便服,腰扎武装带,裹腿打得老高,肩挎一支匣子枪,看上去很威风。父亲是从昌北请假回来的,狼吞虎咽地吃罢饭,就对母亲说:“她娘,我后天就要参加东征,我跟随抗日队伍可能几年不能回来。你在家要好好治病。种地的事,由咱哥哥负责,你不用操心。”又把牟梅叫到身边说:“孩子,这几年你娘有病,你跟着受苦了。”听了这些话,牟梅觉得父亲一下子变得温和了。她抬起头,看着油灯下的父亲,父亲黑了、瘦了,显得苍老了许多。父亲十分动情地说:“孩子,你今年11岁了,转眼即长大成人。父亲是共产党的人,你一定要听共产党的话。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等你成年后,一定要继承父亲的意志干革命。我给你起个大名‘继父志’,不知你同意不同意?”说完,用身上带的水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继父志”几个大字,交给牟梅收存。
  牟梅听完父亲一席话,激动地说:“我同意,我长大后一定继承你的意志干革命!”父亲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又补充道:“我给你起的名字先不要公开,只有在参加革命时才能使用。”第二天早上,牟梅醒来时,父亲已走了。
  那年初冬,母亲邢氏得了重感冒引发旧病,十几天后便去世了。牟梅被李家沿村大姨家收养。
编入纵队南下 父女11年后车站相见
  1947年4月,牟梅以“继父志”的名字投身革命。她先在李家沿村任青妇队长,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又被选拔到潍北县政府妇救会当干事。
  1949年1月,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中共中央组织了大批北方干部南下。一向积极的继父志和丈夫王百原,在潍北县政府最先报了名并被批准,后被编入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第二支队昌潍大队。同年2月中旬,继父志等一批女干部从潍坊火车站乘坐瓦罐车,经济南换车赶往鲁南薛城的沙沟镇进行整训学习。
  在济南任省烟酒专卖公司副经理的父亲牟星桥,也得到昌潍女干部南下在济南火车站换车的消息。于是,牟星桥带着警卫员小徐赶往济南火车站,想见见自己的女儿。
  在站台上,他们找遍了七八节瓦罐车厢,好不容易才找到继父志。相隔11年了,父女俩根本不认识。后经双方沟通明确了身份才抱头痛哭。继父志穿着一件合身的棉衣,腰扎武装带,肩背一支崭新的短枪,英姿飒爽,是一个标准的青年女干部形象。牟星桥高兴地叹道:“我的愿望实现了……”又叮嘱道:“孩子,你一定跟着党好好干!”这时,火车发出信号,要开车了,父女就此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