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导读

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2-13版:老潍县牟氏溯往

14版:老潍县牟氏溯往

15版:老潍县牟氏溯往

16版:老潍县牟氏溯往

南北朝时期立牟家村 碑文记录牟氏变迁

(2025年09月19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牟家村村碑
  牟家村今貌。牟永亮 摄
  元代,牟璋将任过潍州刺史的高祖牟使君的坟墓迁回牟家村东北,并立《元牟氏墓碑》记载。碑文提到,南北朝之北齐,远祖牟道志任青州刺史,落户青州北海,是牟家村立村的起点。回溯宋代,牟使君去世后受到朝廷封赏。金代,牟彦曾调到潍州西涝埠店任都酒监,其子牟演在金朝泰和年间任北海县主簿,迁坟之人牟璋是牟演之子。牟氏家谱记载,牟璋三传至曾孙讳犁牛,以下已失考,或为元末徐达带兵北伐造成的。
元牟氏墓碑碑文 牟璋记录迁坟经过
  以老潍县衙门遗址为中心,向西约12公里处,与潍城区潘里村隔王潍路相望,过路北行0.5公里即牟家村。
  村里红瓦绿树,街道整齐清洁,庄稼郁郁葱葱。乍一看,村子没有特别之处,但究其历史(550年建村)确实有1475年了,关于此,在《潍坊市潍城区地名志》里有记载。要研究该村发展史,还得从1941年出版的《潍县志稿》开始。《潍县志稿》卷之四十,金石、石类篇,第35页的《元牟氏墓碑》,原文如下:
  元牟氏墓碑
  □□□□记,滨州儒学教授李庭宝撰篆额书丹,石匠作头贺珎刊
  牟氏(之先弥),春秋弥牟氏之胤也。始祖别姓牟氏,有令德矜式,国人号曰东莱先贤。逮其远祖牟道志尝于北齐天宝(应为天保)元年任青州刺史,因而家焉,遂为青州北海人。降至高祖牟使君尝于宋太祖时,任潍州刺史,为政有声,勅赐使君神祠,褒□□□□□,潍州神祠故基在焉。曾祖讳泽,以阀门既立,丘垅未安。遂卜佳地于潍州北距四十里横沟村建茔,迁祖而厝之。祖父讳彦,相貌魁伟,美髯过腹,心素慷慨,气量宽宏。有金盛时,举廉能调为潍州西涝埠店都酒监。凡三娶王氏、马氏、郭氏。王氏无子,马氏一子曰演,郭氏一子曰清。演即仓使公之父也。金泰和间仕至北海县主簿,壬辰间值圣处,收付亡金,纳款有功,就用为管军总把兼随军省差,荣佩银符双掌龟印。且应皇太弟(国)王行军勾当,供给所需,深称其职,既而承奉,省劄提授宣武将军北海县尉。娶王氏一子曰璋,即仓使公也,女二人皆适名家。中统间材干举为潍州常平仓使,以课最历监本州盐酒税使。至元初,公以时态更迁,遂辞禄不仕。一日公怅然曰,孝思虽切,拜扫尚遥,不迁祖考之茔,曷慰松楸之望?遂推诚具礼营葬于宅之东北,观者叹服。公初娶綦氏早逝,继娶吴氏。綦氏二子,长曰津、次曰泳,泳以夭命三十而卒。吴氏二子曰旺、曰三汉。公之叔,即清也。牟氏显于今者,岂啻数世耳?先贤郡爵武士达人才艺之流,钱谷之职继踵而见,谓之庸鄙可乎?忆常人之处,安于名位重于利禄!惟仓使公则不然,屈伸得丧,顺道而已。不惟乐天知命,希于古人。抑又修身慎行,以承先祖。所以扬名荣亲而异于常人者远矣。以公与予金阑为契,用随舍随时,因纪孝行就述初终云耳。
  猗欤牟氏,由来有自,春秋之封,弥牟之裔,岳降其神,灵钟于世,德出先贤,爵及刺史,乃父乃叔,宜兄宜弟,伊仓使公,出类拔萃,故人之风,君子之器,光绍前修,训贴后嗣,孝思永怀,佳城毕备。潍水之清,有涯有际。公名之清,奚已奚既,铭非私公,公其无愧。
  元贞元年十月初七日前,潍州常平仓使牟璋立石
  牟璋所立墓碑碑文,中心意思是在元朝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1295),将任过潍州刺史的高祖牟使君的坟墓迁回牟家村东北。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而牟氏在固堤东横沟设墓地,最晚也到不了公元1000年。时光荏苒,到元朝元贞元年,已经过了200余年。北海县也历经了宋、金、元三朝,当朝政府不会干涉,又加之从牟璋的村到固堤东横沟村足有35公里,去一趟祭扫上坟,来回需70公里,无论骑马还是坐车,两头都要摸黑启程,十分不方便。
  那个年代的人信奉先祖一旦落葬,不可轻易搬动,只有仓使公牟璋有此勇气,一定要将高祖迁回,在碑文中他受到赞扬,被称为大孝。
牟道志任青州刺史 落户北海始立牟家村
  碑文显示的第一个重要信息:“……春秋弥牟氏之胤也……号曰东莱先贤,逮其远祖牟道志尝于北齐天保元年任青州刺史,因而家焉,遂为青州北海人。”
  这里可分几层意思讲,其一,“弥牟氏之胤也”,弥牟是牟姓的一个支脉,因此没有必要深究。
  其二,这里“号曰东莱先贤”应该指的是牟子国。笔者查阅的资料,牟子国原为东夷古国,周为子国,最早在莱芜,多年之后辗转到了海边的牟平,其后裔最后落户栖霞县铁口镇。碑文上讲的是春秋封,春秋应为周朝后期了,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总之,此处证明这支牟氏源头出自牟子国。
  其三,南北朝时期的北齐,远祖牟道志任青州刺史,落户青州北海,是牟家村立村的始点。
  那时属于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天保元年(550),也是我国南北朝的后期阶段,离杨坚建立隋朝只有31年。当时还是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北朝的少数民族的贵族轮留当皇帝,汉族人在此为官实属不易。现在的牟家村向西偏北500米处,有一个叫“石猴子坡”的地方,就是牟家村古村落遗址。如今地面上只是田野庄稼,地下还有遗迹存在。当年的官宦之家,均为高门大户,门前有石柱,还各有石猴子在石柱的顶端。村落遗址面积有多大,曾有多少户人家居住,均无文字记载,也无法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