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使君为政有声 逝后受敕令封赏
元牟氏墓碑碑文中记述的第二个重要信息是:“降至高祖牟使君尝于宋太祖时任潍州刺史,为政有声,勅赐使君神祠,褒□□□□……”
牟使君的名字一直是个谜。笔者分析,当年牟璋为其高祖迁墓立碑时,有可能就不知使君的名讳。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笔者每逢查阅潍县古籍,特别注意搜寻使君的名字,却迟迟未有答案。直到2021年7月,笔者在阅读施其聪和刘志伟主编的潍坊市寒亭区《开元记忆》一书时,发现书中大元国重修东岳庙行宫之记并序,即孙家杨孟《元东岳庙碑记》。立碑时间为至元二十八年(1291)。其部分原文是:
自古青齐形胜,尚父所封之地。汉唐以来,北海为青州剧邑,至宋初,潍阳为上州团练。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县置北海军,乾德三年升为州,治北海县。此处山灵水秀,风清俗淳。东有潍、汙(虞河),白浪三河,清流曲折朝宗,北入于海。及寒亭乃寒国寒浞伯明之故墟,西望孤山,凌晨时岚,向暮云烟,晦明变化,莫可测也!山之巅有夷齐孚泽广灵侯之二祠。南有营丘氏故垒,西南有龙泉方山古池,俨然麓台平寿遗迹尚尔!矧(shěn)麓台清泉激湍,长松森翠,汉丞相公孙弘读书之所也。西北近斟灌夏后氏故城。请试论文,良臣名将,巨儒孝义之士,代不乏人。如秦将王猛(应为东晋时的前秦),汉末郑司农、孔文举、逄萌、管宁、华歆,近代史君牟融、贤良吴文奎,咸出此郡,俱载青史,高风万古,片土亦香……
这里的“近代史君牟融,会不会是《元牟氏墓碑》说的牟使君呢?笔者作了如下分析:
《元牟氏墓碑》和孙家杨孟《元东岳庙碑记》同为元朝,而且相隔时间很近。《元牟氏墓碑》是元贞元年(1295),而《元东岳庙碑记》是至元二十八年(1291),只差4年。因此在说法上应当是一致的。“使君”和“史君”或为同一人。
《元东岳庙碑记》中有“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县置北海军,乾德三年升为州,治北海县”。“建隆”“乾德”,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印证了牟使君曾于宋太祖时任潍州刺史的可靠性。
牟使君任潍州刺史,为政有声,受到朝廷的表彰。死后,朝廷勅命封赏,赐使君神祠,使牟使君名声大振,列入地方名人翘楚系列,是自然而然的事。
立足于元朝,说前朝为近代,虽然相隔了二三百年,笔者认为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在得到新证据之前,就权且结论为:牟使君即为牟融也。
“为政有声”表示牟融在任潍州刺史期间,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才受到朝廷表彰。死后又受到勅令封赏,是为殊荣。宋太祖赵匡胤始立北宋政权,百废待兴,急需发展经济,广积钱粮,加强武备。牟融也恰是那时的典型人物。
金元时期多有官职 清初牟氏后裔回归
《元牟氏墓碑》中的第三个信息,牟彦是牟璋的祖父,相貌魁伟,美髯过腹,心素慷慨,气量宽宏。在金朝占领北海县的兴盛时,牟彦经过推举,选为廉能,调为潍州西涝埠店任都酒监(收酒税的官吏)。
牟演是牟璋的父亲,金朝章宗完颜璟泰和年间任北海县主簿。壬辰年即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是金朝的最末期阶段。到值圣处收付亡金(欠款),因纳款有功,就被提拔为管军总把兼随军省差,荣佩银符双掌龟印。是应皇太弟某某国王行军勾当,供给所需,深称其职,既而承奉,因此提升为宣武将军北海尉。
牟璋常平仓使公,在元世祖忽必刚定鼎中原的中统年间,以才干举为潍州常平仓使,以课最历监本州盐酒税,是一个很好的差事,但牟璋并不贪恋,在至元初年就辞职了。
牟家村牟氏后来的家谱中记载:“仓使公牟璋三传至曾孙讳犁牛,以下遂失考,世次莫辨。”原因或为元末徐达带兵进行的北伐。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在“四等人制”的控制下,南方汉人地位最低,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最重,民族矛盾激化。南方汉人首先揭竿而起,迅速形成了由南而北在全国蔓延之势,元朝的南方政权很快土崩瓦解。经过几年征战,朱元璋带领的红巾军一路胜出。在打败张士诚后,朱元璋制定了先取山东、河南,再控制潼关,最后进取大都(今北京)的战略方针。元惠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春,朱元璋派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领一支25万步骑兵的队伍,沿淮河、黄河北上,开始著名的北伐。老百姓称为“朱元璋伐山东”或“朱元璋杀山东”。
北伐军进入山东后,接连几场战役,彻底打败了元军在山东的主力。同年11月,元朝巴拜(李老保)投降,从此山东诸地皆属于明。这之后,就开始在山东境内清算敌对势力及拥元者。传说在元朝官府衙门为官和从军的人是惩处的重点对象。为元朝衙门办事的,如轿夫、喂马的、更夫、跑腿的,也一律不放过;各村保长、闾长也要杀头。
牟家村数个朝代在朝廷衙门多有当官的,在官府里做事的也多,自然成为北海县的清算重点。这支北伐军官兵(大部分是南方汉人)对元朝官员及拥元分子有着刻骨仇恨,杀起人来一点不手软,难免滥杀无辜。在一个冬日的深夜,北伐军突然包围了牟家村,见人就杀,见财就抢,见房就烧。偌大的村子一夜之间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
据说牟家村有三位管家,分别为张、王、亓姓,那夜因为住在别村才躲过了一劫。几年后,外地移民开始来山东定居,一个姓亓的移民认识了亓管家,提出要在牟家村旧址上建房居住。亓管家说:“这是老牟家的地方,你们住不合适。”后来这位亓姓移民,到了附近的“院里”(村名)定居,村子现已有1000多人。
整个明朝,牟家村再无人居住。活下来的后裔由于忌惮明朝的势力,也没有留下任何踪迹及文字记载。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在清朝初年,有牟家村牟氏后裔东城、东山、东潍、东都四兄弟回来了,他们这支很可能就是牟璋的嫡孙。他们通过原张、王、亓姓管家的后人,在原旧村址向东南500米的地方,建立了现在的牟家村。以一世佚名,东城兄弟为二世,如今已传至十五世。现有70户,人口300多人,复村后,发展一直较顺利,家族兴盛并团结协作。《元牟氏墓碑》有所损毁,现存放在村委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