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消费新图景·聚焦夜经济

16版:光影记录

竞争还是“内卷”

(2025年08月0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希良

  这两年,朋友相聚,经常会听到那句感叹:“卷啊卷,简直太卷了!”
  当初听到这个“卷”字,让我联想到的是“卷饼”“煎饼卷大葱”——把原本舒展的东西,紧紧裹成一个卷。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卷”即“内卷”,是当下极热的一个网络用语,意思是指过度竞争引发的内耗状态。
  人人加倍努力,反陷“不得不卷”的恶性循环之境地。这恰如剧场中的人:本可安稳静坐欣赏,前排有人站起来,以求更佳视野,后排无奈随之起立,最终全场站立,人人疲惫不堪,视野反而不如从前——尤其矮个子,更是苦不堪言。这就是所谓的“内卷”。
  “内卷”虽然是新兴词语,本质仍是“恶性竞争”。竞争固然是人生常态,自从生命孕育之初便已存在。然而,并非所有竞争都是“内卷”。良性的竞争,如赛场角逐、市场博弈,能激发潜力、推动创新、优化资源,带来整体进步。它如同江河奔流,虽有激荡,终归大海。而“内卷”,则是“在有限空间内的无效消耗”,如同漩涡,剧烈旋转却原地踏步,徒耗精力而已。工作与学业中的“内卷”案例,正是这种“漩涡效应”的具体体现。
  可叹的是,人生路上,有些人将“内卷”的戏码演得格外卖力。在名利场中争高下,在得失之间耗心神;争得面红耳赤,争得身心俱疲。待到华发丛生、力有不逮时,才觉大限将至,方知该离场了。
  细细思量一下,人生确似一场大戏。有人争得高官厚禄,有人争得万贯家财,有人博得显赫声名。然而落幕时分,这些身外之物,一样也带不走。多少“成功”的背影,回望一生征途,眼中未必是满足,或许是满心的茫然:这一生奔波劳碌,所求究竟是什么?曾经视若珍宝的事物,此刻或许只是过眼云烟。
  假使真有来世,我愿换个活法。不再戴那沉重面具,不去争那徒增内耗之物。该是我的,终会到来,强求的都是负累。人生如逆旅,行囊过重,步履维艰。
  “知足常乐”四个字,世人常挂嘴边,可是真正的践行者又有几何?多是“嫌少不怕多”,如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徒劳一场。名利场中,人人奋勇争先,跑得最快的,反而提前撞上南墙,常常迷失了方向,丢掉了健康。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争来夺去,倘若争的只是那“内卷”漩涡中的寸土,终究是一场空。不如学那闲云野鹤,随遇而安;效仿那流水落花,顺其自然。饿了便吃,困了便眠,不必珍馐美馔,无需广厦万间。简简单单、清清白白地活出本真,内心安宁,便是人生的大自在。
  然而,知易行难。在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下,“不争”谈何容易?所谓的“看淡”,绝非躺平,而是明晰边界、懂得取舍:分清何为值得投入的良性竞争,何为徒耗心力的“内卷”漩涡;何为生命必需,何为欲望膨胀。在不得不“争”时,守住底线,护住心神;在可退一步处,学会放下,涵养淡泊。这分寸间的智慧,才是于现实夹缝中觅得自在的法门。
  世人多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唯愿我们不必等到谢幕之时,才恍然彻悟:一生所争,倘若尽是那无效的内耗,那才是人生最大的虚妄。
  人生苦短,何必自寻烦恼?不如在认清现实后,多一分清醒,少一分盲从;多一分从容,少一分焦灼。毕竟,我们都是向死而生的旅人,何必在途中,让“内卷”的漩涡,过早吞噬了生命的从容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