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要求,以语言文字为纽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今年7月,青岛理工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6名成员前往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开展“墨香传雅言——杨家埠年画推普活动”。
团队曾连续四年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中央专项,连续两年获教育部致信表彰。依托往年推普实践经验,本次团队以“语言筑基+文化互鉴”为核心路径,创新打造“齐鲁文化+夜郎文化”特色推普课程,将以“潍坊杨家埠年画”为代表的齐鲁文化与赫章当地特色相结合,给当地少数民族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特色课。
当彝族童谣的“阿西里西-阿西里西”碰上杨家埠年画里的“门神驱邪”“连年有余”,两种文化在赫章县的土地上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团队打造了“年画文化+方言传承”特色课堂以及“传统年画符号+手工艺术创作+课后交流分享”的教学链条,构建了“识—绘—讲”的完整学习循环,让山区孩子在临摹年画纹样的游戏中爱上普通话。通过特色课堂不仅指导孩子们学会用普通话表达“门神持剑”“鲤鱼跳龙门”等短语,还构建了一座连接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文化桥梁。
孩子们品鉴潍坊杨家埠年画,其中既有“门神怒目持鞭”之威严,亦有“金鱼戏莲”之灵动。此举不仅体现出孩子们对年画中传统故事的好奇与解读,更使他们在欣赏年画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普通话阐释“秦琼敬德”“莲年有鱼”的寓意,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紧密结合,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传承的美好愿景。
青岛理工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的成员们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同时也让他们对杨家埠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年画绘制的过程中,孩子们用普通话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创意,他们的欢声笑语和专注的神情,成为了这个夏日里最动人的风景。
宗立盛 吴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