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高密市博物馆藏有王联璧墓志铭两块,上为墓盖,下为墓铭,墓盖文字为“皇清诰授通议大夫晋授通奉大夫三品衔在任候补道贵州黎平府知府王公墓志铭”,墓铭是他的生平。这两块墓志铭的入藏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王联璧(1848-1908),字星瑞,号蓝生,清代高密城律村人,祖上徙居县城西南崖,临小康河而居。光绪三年(1877),王联璧得中二甲进士,授刑部江西司主事,历任御史、刑部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遵义府知府、贵阳府知府等职,官至贵州黎平府知府、三品衔在任候补道。其为官亢直敢言,亲力亲为,在任积极兴办学业,赈灾恤民,“所至有声,为大吏倚重”。今遵义县龙坑镇龙坑牌坊上存有他题写的柱联:“举毁究乌,容德本阴行,始信立心如石;褒加来凤,让善通圣鉴,良田济物挥金”。王联璧与潍县状元曹鸿勋交好,存世有二人来往书信,曹鸿勋任职贵州时,二人又成为上下级。王联璧任黎平府知府时,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家人迎棺椁回家乡,葬于南隅王家老茔(今高密市崇实小学附近)。
1958年,王联璧墓遭破坏,陪葬品被抢劫一空,两块墓志铭也被挖出,随意扔在旁边的空地上。后被南关一傅姓人家运回自家平房,放置于茅厕边上当垫脚石用,这才使它平稳地度过了特殊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初,高密政协委员李子祯来傅家串门,上厕所时发现了这两块墓志铭。李子祯家住高密城西南门里,世为书香世家,革命先驱刘冠三幼年时曾在他家伴读。上世纪初,李子祯在高密火车站开设“惠发栈”货栈,并担任高密县商会候补执行委员。日本占据高密城后,李子祯关闭货栈,闭门不出。当时伪县长万阐民祸害百姓,民怨四起,李子祯受商会领导李仞千的委托,赴省城告状,回县后遭到万阐民的毒打,众人为之求情方避免了杀身之祸。不久后,省城经调查撤掉了万阐民的县长职务,全县父老无不拍手称快,李子祯可谓居功甚伟。
李子祯和王联璧幼子王会昌为儿女亲家,其孙女又嫁给王联璧孙女之子,两家世代姻亲,故看到这两块墓志铭后十分激动。当时,李子祯已80多岁,体弱多病,但不顾家人劝阻,买上火车票独自到北京,拜访王联璧在世最年长的孙子王宝箓,与之商议如何处理这两块墓志铭。经过两位老人的商议,李子祯回乡经多方协调,将两块墓志铭捐给高密县文管所(高密市博物馆前身)保管。
高密市博物馆尚藏有王联璧所用官皮书箱一件,原为李菊芳(李子祯孙女、王联璧第四子王会昌外孙女)所有,系其外公留给她的遗物。李菊芳将此官皮书箱赠于高密市夷安文化博物馆展出,后考虑到高密市博物馆藏有王联璧墓志,高密市夷安文化博物馆代将此书箱捐赠给了高密市博物馆。官皮书箱内部的商标上带有贵州商号等文字信息,印证了此官皮书箱确实是王联璧在贵州任职期间所用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