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赵春晖
暑期孩子触屏时间激增,不少家长反映,一些动画短剧低俗化、暴力化倾向明显。记者调查发现,自去年以来,动画短剧异军突起,其中不少“霸总”“重生”等“爽感”剧本,甚至还暗含色情、暗黑等内容,此类短剧采用动画包装,极易进入未成年人视野,带来不良影响,亟须加强监管力度。 (据《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伴随着微短剧兴起,动画产业也迎来新的风口,不少创作者和平台盯上了这块利益相当可观的“蛋糕”。但动画短剧的野蛮生长,也导致乱象频出,一些披着动画外衣的短剧,以“重生复仇”“人兽恋爱”“一妻多夫”等猎奇设定为噱头,夹杂着色情隐喻、暴力场景和低俗台词,受到家长的诟病。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强,但辨别能力却相对较弱。优质的动画片不但能让孩子们度过欢乐的童年时光,更能在无形中塑造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如果动画片中充斥着暴力、低俗、色情、暗黑等内容,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日常举止,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正常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要刹住这股歪风邪气,还孩子们一片成长净土,必须建立起一套发现、预警、举报、监督、管理、处罚的全链条治理机制,让“有毒”动画短剧“人人喊打”“无处遁形”,彻底铲除其生产生存的土壤。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动画制作和传播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完善监管细则,对涉及未成年人观看的动画内容可探索实施严格分级管理。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动画内容的有效监管,对低质内容与恶劣商业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作为传播主渠道,平台应积极履行审核和管理的责任,在技术和运营层面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强化技术筛查与人工审核双轨并行,对于涉及不良内容的作品,应及时下架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平台还应畅通举报渠道并完善响应机制,鼓励观众积极参与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为孩子筑起坚实的“防护墙”,家长要尽好首要监护责任,对于孩子观看的动画内容要严格把关、审慎辨别。学校和社会要携手重视对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自觉杜绝“毒动画”。
给未成年人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精神食粮”,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唯有监管利剑高悬、平台恪守底线、家校社齐心守护,方能让“有毒”动画短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孩子一个健康清朗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