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消费新图景·聚焦夜经济

16版:光影记录

暑假作业原来可以这样有趣

(2025年08月0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假作业原来可以这样有趣


(2025-08-04) 稿件来源:潍坊晚报

  关于暑假作业的讨论从未停歇,怎样把暑假作业在“减负”的同时实现“增能”?我市部分学校的老师布置了哪些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作业?对于暑假作业,孩子和家长有哪些看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本报记者 徐艺华

老师们这样做


  ●潍坊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李陆洋:
  布置暑假作业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用心的“平衡实验”,既要让学生在假期里保持学习节奏,不荒废所学,又要避免课业压力过重,导致身心疲惫;既要通过适度练习巩固知识脉络,又要为他们探索世界、自由成长留出足够的缝隙。我给学生布置了朗读、背诵古诗文的语文作业,这份作业从不是“页数的比拼”,也无关“任务的堆砌”,它的最终意义,是让学生在假期里,既能卸下平日的紧张与忙碌,真正喘口气、享片刻轻松,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所积累、有所感悟。
  ●坊子区七马路小学英语教师李晓辉:
  暑假作业主要围绕“趣味化、生活化、轻负担、强参与”的原则设计,既能让孩子们保持英语学习状态,又能在轻松氛围中提高兴趣和能力。我让孩子用画画+简单英文单词或句子记录暑假趣事,做成英语小报,不需要复杂语法,重点是用英语表达真实生活。暑假作业注重生活实践,不同年级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将英语对话练习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真正体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作用。
  ●潍坊市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张文轩:
  我精心制作了暑假实践作业册,鼓励学生用废弃的纸盒、瓶子等进行创意制作,让孩子争当“变废为宝”小能手。
  ●潍城区智群学校的老师:
  鼓励学生观看爱国电影,用手抄报表现印象最深刻的爱国事件或爱国人物……平时被课业占满的时光里,孩子与自然、社会的连接总显仓促,而这些实践性作业恰好补上短板,让知识在体验中扎根,让视野在探索中拓宽。

学生和家长这样说


  ●潍城区智群学校二年级4班学生刘珺宁:
  这个暑假,我最喜欢老师布置的“自然小侦探”任务,每天观察小区里的花花草草。我发现含羞草一碰就会“害羞”,我还把它的变化画在了日记本上。另外,老师还让我们当“家庭小帮手”,我学会了叠被子、浇花等,妈妈夸我长大了。这些作业让我学到了好多东西,我知道了植物会“睡觉”,劳动会让人快乐。做完每天的暑假作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样的暑假太棒了!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二年级8班学生杨翰飞的家长杨超:
  练字、阅读、运动、学科学习……孩子的暑假安排得满满当当,收获着不一样的成长惊喜。我认为作业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元,书面作业可以有,但要严控数量,避免因过量让孩子产生抵触;生活中的“实践作业”更不能少,如打扫卫生、学做菜等,既能帮父母分担家务,又能让作业走出书本,在烟火气中教会孩子责任与成长,这才是暑假作业该有的温度。

如何减负又增能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为暑期作业划出明确“红线”:严控作业总量、科学规范布置,坚决叫停用手机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行为。
  “科学规范布置作业”中的“科学”二字,藏着更深的考量。它不仅要求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配比合理,更强调难度要“适配”孩子能力。若是布置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调研”“探索项目”,最终只会让作业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变成新的家庭负担,这显然与“减负增能”的初衷背道而驰。
  让暑假作业真正“减负增能”,离不开家长的同行。严控总量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更需要家长放下焦虑、主动配合。当前,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持续推进,但部分家长仍在给孩子买教辅、用学习机“加作业”,或是送孩子去培训机构“补进度”。这些额外的任务叠加起来,很容易让“总量控制”沦为空谈。
  不妨让暑期作业跳出纸笔的局限,多一些带着泥土芬芳、带着生活温度的探究与实践。比如让孩子去观察一朵花的绽放,记录一片叶的脉络;去参与一次社区公益,体验一份劳动的价值;或是动手做一道家常菜,尝试完成一次家庭小改造……这些充满趣味的实践任务,能让孩子在触摸自然、感知社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让知识在体验中生根,让成长在探索中拔节。
  用这样的方式为孩子的暑期生活添上斑斓色彩,才能让假期真正成为滋养童年的沃土,让每一段时光都充满成长的惊喜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