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0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1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2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3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4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5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6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改造期间照料母亲

(2025年06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萧萧为故去的母亲画的画像。
  尝尽流浪之苦的马萧萧,即将开启诗人之路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受到不公正对待,下放团中央在河南的“五七干校”,与妻儿被迫分离。艰难的日子里,与母亲同住的唯一的妹妹去世,他把母亲接到干校尽孝。
  出版长篇叙事诗
  因历史问题被审查

  马萧萧工作期间,心里一直惦记着创作,他要挤时间完成只有开头没有结果的长诗创作。
  原来,在1947年的时候,马萧萧以叙述诗的形式写故乡庵上牌坊,断断续续写了100多行后搁笔,一放就是10年。1957年拾起重写,1959年5月写完并投到《延河》,7月刊出,引起震动。
  《延河》编辑部专门开了研讨会。马萧萧从此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所长:“擅古诗词又善于抒情。”在连襟、作家杜鹏程建议下,继续深挖,改写了长篇叙述诗《石牌坊的传说》,自己设计题花和插图,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
  然而,正当历尽流浪之苦的马萧萧向着诗人迈开步子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团中央成立了工作队,调马萧萧为工作队成员,大家被分派到北京的各个中学。接着又风云突变,工作队执行的路线有问题被解散,马萧萧回出版社接受批判。由于他在青年时期参加过“青年远征军”,被抓住了“小辫子”,扣了一堆大帽子,还关进了小黑屋接受审查、隔离反省。那一段时间,凡有历史问题的都普遍受到这个待遇。
  谭铸新是马萧萧在“青年远征军”的战友,他“弃暗投明”走上革命道路,是受马萧萧指引和影响的。1949年10月,谭铸新随王震将军进新疆。他在苏联留过学,给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当过秘书。“文化大革命时期”,担任新疆八一钢铁总厂厂长兼总工程师。因为“青年远征军”的历史问题,新疆来了调查材料的人员,找到被关押反省的马萧萧,要他证明谭铸新任过“青年远征军”政治指导员。马萧萧秉性朴实,自然拒绝。调查者威逼诱迫,没完没了,从下午2时一直逼供至5时多。追问:“你说指导员不是谭铸新,那是谁?”马萧萧急了,说:“是我,是我还不行吗?”新疆的来人只得悻悻离去。但是马萧萧这边却麻烦大了。大字报贴出来:“最新成果,挖出了一个历史反革命分子,国民党上尉政治指导员——马振。”
  自此之后每一次开大会,都要将马萧萧押上场折磨一番。马萧萧一言不发,一次左胳膊被扭断,再也伸不直了。
  
  发配到“五七干校”
  被迫与妻儿离别

  1970年,马萧萧被下放到河南潢川县黄湖农场的团中央“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白日被监督劳动,晚上被“斗争批判”,煎熬过活。
  马萧萧被劳改后,妻子一个人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度日,妻子被迫与他离婚,两子一女都随了母亲姓张。
  马萧萧在逆境与痛苦中“别妻离子”,他填了一首《忆秦娥》词,词中有“杏子如豆,槐花似雪”,听他解释说:“杏子是指当时我的三个孩子,像枝头的青杏一样,都未成年,过早走上社会;槐花说我,刚过50岁头发就全白了。”
  
  妹妹因病去世
  千里背母尽孝

  1974年,马萧萧在济南的妹妹马德蓉因脑溢血过世,跟她一起生活的老母亲悲伤过度病倒。妹夫准备续弦,母亲只有另行安排。
  马萧萧唯一的妹妹马德蓉,1960年时被诬为“历史反革命”,服刑十年。这是一桩滑天下之大稽的错案:马德蓉的名字与真正的反革命分子只有一字之差,那人早已移居国外,因找不到本人,就将名字近似的马德蓉逮捕,入狱10年。后期,马德蓉接到平反通知,兴奋过度,突发脑溢血故去。
  马萧萧找干校领导言明实情,领导答应他去把母亲接来,带着母亲在干校改造。
  时年53岁的马萧萧多年没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心情激动,批假当天就乘坐火车去济南。当走到妹妹家住的胡同口,就发现一位鬓发斑白的老太太步履蹒跚朝他走来。马萧萧看清楚了,就是自己的母亲。他跑上去,喊了一声“娘”,就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母子抱在一起,眼泪簌簌而下。
  由于假期很短,第二天就启程了。一路倒车,上来下去,一个50多岁的枯瘦小老头,背着80多岁的母亲,汗流满面,两腿发颤。
  1975年,团中央干校与中组部干校合并迁河北固安,不允许带家属,带着老母亲的马萧萧抓了瞎。还是领导有办法,作为特殊情况处理。让马萧萧申请事假,回北京的原单位烧锅炉,继续监督劳动,顺便可以带着母亲一起生活。
  马萧萧母子俩回京后没有住处,就把锅炉房旁、原是理发室的小房子打扫一下暂住。住在出版社修改作品的作家们常到锅炉房去打水,大家都趁机去看望马萧萧及其老母亲。
  如诗人公刘、刘章等就偷偷去过多次。还有些同志去请马萧萧指导诗词。这里比“五七干校”的生活条件好多了。于是马萧萧着手创作修改长诗《翠笛引》,并在1976到1979年间修改完毕。这是继《石牌坊的传说》之后马萧萧的第二部长篇叙事诗。
  1976年,老母亲病重,没钱送医院,马萧萧昼夜守在跟前。母亲辞世那天夜里,马萧萧握着母亲的手睡着了,他醒来,91岁的母亲却没有醒来。
  2000年,马萧萧曾对新认识的好友、安丘老乡韩琦说起过当年这一幕:“俺娘临终前给我做了一件新棉袄。60多岁的儿子,穿着90多岁的母亲做的棉袄,够幸福了!”说到这里时他破涕为笑。
  20世纪80年代,马萧萧凭记忆为故去的母亲画了一幅穿针引线做棉袄的画像,并配唐代孟郊的《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