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0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1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2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3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4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5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6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家道中落唐诗启蒙

(2025年06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家残存的一排老房。
  马步元画像
  马萧萧出生于安丘城东关名门望族的“杉树底马”,生时已家道中落,父亲云游后,全家靠祖母与母亲支撑。他在母亲的启蒙下爱上了唐诗。入学后成绩优异,深受众名师喜爱。七七事变爆发,受平津学生影响,在安丘中学读书的马萧萧和同学也闹起学潮,还因此蹲过“县大狱”。
  出身名门“杉树底马”
  幼时聪慧得翰林青睐

  马萧萧,原名马振,1921年农历三月十四出生于安丘县城东关。明清安丘城有张、马、曹、刘四大家族,马姓在当地排名仅次于张姓,因远祖立村时所居之地门前有棵郁郁葱葱的大杉树,俗称“杉树底马”。马氏取得社会名望源于明嘉靖年间进士马文炜,万历年间进士马应龙、马从龙,一门出了三进士。
  清末以后,马家由富而贫。但“杉树底马”的二十余户坚持聚族而居,都在祖上传下的两处新院和老院中居住。
  新院东大门住着德高望重的清朝遗老马步元,曾是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马萧萧的曾祖父辈,在马萧萧5周岁时去世。马萧萧住老院西大门。
  马萧萧3岁时,母亲抱着他首次去拜见老翰林马步元,马萧萧很流畅地背诵了数首唐诗。老翰林摸着他的头,对马母说:“这孩子,既聪明又乖,将来会有出息。你可以和他常来。”所以马萧萧年幼就不断得到老翰林的指教。
  马萧萧的祖父去世得早,父亲马履卿因为家贫念书少,仰仗身体比同龄孩子强壮常与小伙伴摔跤。稍大一些被招入当地的武术传习所习武,毕业后受聘安丘县中与小学,负责教两个学校的体育课,薪资微薄,仅够自己糊口。
  1925年,北洋军阀奉军派系沿津浦线南下,其中有个营来到了安丘,时有三五成群的散兵在街上欺负百姓。看到马履卿穿着一双牛皮鞋(学校配给他上体育课所用),就喝令他脱下皮鞋给他们。马履卿不脱,散兵就围上来打他,结果反被他打倒了七八个。营长闻知,把马履卿请到营里,当了士兵的临时教练。马履卿额外多了份生活补贴。
  1927年北伐之后,学校根据社会贤达提议添加了“童子军课”,马履卿不懂,教不了,从此失业云游四方。
  
  父亲失业云游四方
  从小懂事成绩优异

  马萧萧当时年幼,父亲云游后家里没有男劳力,里里外外全凭祖母和母亲支撑。祖母勤劳和善,一边靠给本族富户干帮佣,一边照看年幼的孙子。马萧萧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曾对好朋友、美术家韩琦说过:“我是在祖母的背上长大的。”
  他母亲王氏则纳鞋底挣钱贴补家用。马萧萧四五岁就跟着母亲推磨、抬水。母亲裹着小脚,走路慢且不稳。到井口抬水时,母亲心疼年幼的马萧萧,把担杖上的水桶偏向自己一边,承担更多的重量。如此每次抬水到家,她胸前和鞋子都被水浸湿。冬天,大雪纷飞,母亲冻得浑身哆嗦,双手皴得裂血口子,从不叫苦,总是不住闲地忙完这个再干那个。
  母亲未嫁来时,娘家开办着私塾,她小时候喜欢在私塾窗下听先生给学生上课,日复一日,听来的知识记得非常牢,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很多章句背得很熟。马萧萧爱上诗词、画画,完全来自母亲的培养。从他会说话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诗,她教一句,马萧萧学一句。到六七岁,就背诵上百首唐诗了。
  识字以后,马萧萧用积攒下的压岁钱买了一本《千家诗》,母亲背诵,他拿着书本,一句一句地对照,俨然一对课堂上的同学。后来又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继续对照着吟读。母亲对他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在母亲的教导下,马萧萧见了喜欢的诗或民谣就抄下来,边学习边写作,这种习惯一直保持着。
  自幼生活在书香门第,又经母亲的启蒙教育,1928年,7岁的马萧萧入县立第一小学读书时,国文水平就超过了年龄比他大三四岁的学生,在班里的成绩从没掉下前三名。
  不过,他的家贫程度在班里也是数一数二的。穷得连打水的桶都得向邻居借。贫困让马萧萧心疼母亲、孝顺母亲。他从十多岁就知道分担家务,放了学就到坡里拾柴禾、搂草、拔豆茬。回家摸起担杖就去挑水。母亲担心他受累营养跟不上,好吃的都留给他,自己孬好填饱肚子就行。她的勤劳、贤德令街坊邻里敬重。
  
  中学得遇名师指教
  宣传抗日罢课被关

  在安丘中学读书时,马萧萧的学习成绩也是数一数二,各门功课都好,国文尤棒。教国文的老师是校长韩连琪,后任山东大学教授。他发现马萧萧家境贫寒,特批他享受每班只有一名的公费助学。平素对他呵护有加,并辅导他阅读大量经典名著,教会他作诗填词。教美术的老师是回乡避难的曹庚生,曾是大画家、大篆刻家吴昌硕的弟子,十分器重马萧萧。
  马萧萧16岁时,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各地的中学、大学罢课闹学潮,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安丘中学也不例外。这时恰好又有平津流亡学生在安丘演讲,他们的抗日宣传让马萧萧这批初三学生产生共鸣,提出为宣传抗日推迟考试。可化学老师坚持己见,不同意推迟,于是考试时学生全部交了白卷。继而全班罢课,又引发全校罢课。校长韩连琪出示布告,给初三年级的正副班长各记大过一次,给初三年级的全体学生严重警告一次。学生们更加有情绪,推举马萧萧和其他六名学生为请愿代表,就此事与校长交涉,强烈要求撤销上述决定。双方各持己见,僵持不下,交涉到深夜,围在校长室外的学生将布告牌砸烂。
  当夜,学校将情况报告给安丘县政府,韩连琪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县长金鸿良亲自率领县警一个排,全副武装开进学校,把七名学生代表关进了安丘县看守所。素日小心慎微的马萧萧,此时学着其他代表的样子,昂首挺胸走在被军警围着的队伍中。全体同学哭着送行。最后,韩连琪念及学生年少不懂事,请求学校创办人、山东省议会议长张公制,亲自到县政府,把被抓的学生保释回家。从此,马萧萧七人在学校无人不知,被称为“七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