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0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1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2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3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4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5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16版:高格雄文马萧萧

流落街头九死一生

(2025年06月06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萧萧当纤夫由堵河溯流而上到达大巴山。
  身体好转后,马萧萧考入叶县鲁苏豫皖边区学院农垦系,一年后学校撤离,便想到重庆学习艺术。身无分文的他靠做拉纤工辗转到达重庆,可考试时坐错了号位被驱逐,流落重庆街头,差点丧命。幸好偶遇临泉补习高中时的校长马非百,得到他的帮助,进入西北农学院森林系学习。
  欲赴重庆学习艺术
  坎坷一路当了纤夫

  身体好转后,1943年10月,马萧萧考入叶县鲁苏豫皖边区学院农垦系。1944年5月,日寇由中牟渡黄河击溃汤恩伯部,学院随撤退大军迁到淅川。
  淅川地处河南省最西南,距离湖北的汉水故道老河口(光化)不远,马萧萧忽然萌生了去重庆报考艺术院校的念头。1944年6月他到达淅川,此时几乎身无分文,凭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和沿途只要有机会就不放过的信念,一个人悄悄离队,沿丹江赶往去重庆的通道湖北老河口。
  马萧萧走到湖北郧县(郧阳)汉江渡口,碰到一条沿着汉江支流堵河溯流而上的木船,他打听到这条船要到镇坪。
  镇坪位于郧县西南的大巴山北坡,从那里翻过大巴山就是四川。此路比顺汉江下到东南的武汉经长江去重庆近多了。于是马萧萧就和船主商量:“俺想到重庆,能不能给您当拉纤船工?不要工钱,只要管饭就行。”
  船长同意了。于是,马萧萧加入了纤夫行列。
  堵河是发源于大巴山的河流,从郧县到镇坪有三百多里,落差很大。逆流而上的货船得靠河岸人力牵引,拉纤人稍不用力,船就很难行进。马萧萧戴着近视眼镜,拉着货船过山谷越溪口,一路吃的苦可想而知。
  去往重庆路上替人拉纤这段经历,他用诗歌记了下来。题目《摇船儿》,  上半部分这样写道:
  萧家小儿年十五,船上拉纤又摇橹。
  阿爹早死无兄妹,家中留有多病母。
  家贫势孤保长欺,为避抽丁作船夫。
  别时老母咽声诉,船上风浪险如虎。
  我儿此去自珍重,阿娘病体可自扶。
  同船水手欺年幼,老板一怒气如虎。
  拉纤腿酸腰欲断,喊声嘶哑不能语。
  最怕上水过险滩,头抵石壁血痕污。
  晚来刷船又支棚,朝来启锚又打橹。
  夜半惊醒急下舱,船漏舱满水未戽。
  解渴一捧冷江水,充饥两碗稀米粥。
  途中情状如诗中所述非常辛苦,可一想到是要到重庆学艺术,双肩即便磨肿了、双脚即便磨起泡了,马萧萧咬牙挺着。
  
  长途跋涉证件丢失
  考场被逐流浪山城

  马萧萧到达镇坪,告别了船主。殊不知,此地距离重庆还很远。马萧萧徒步翻越了大巴山,在正南的大宁河搭船顺流而下。几天后,到达巫溪(巫山),经瞿塘峡来到奉节江边,又伺机偷着爬上了一艘拉煤的大船。他藏在煤堆里,几天几夜没吃东西,一路强忍着,总算抵达了重庆。
  然而,到达后才发现自己什么证件也找不到了。他洗去满身的煤渣,打听到了位于沙坪坝松林坡的徐悲鸿为系主任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
  对于徐悲鸿,马萧萧仰慕已久。现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就要当他的学生了,马萧萧异常兴奋。
  哪承想,越是激动兴奋就越容易出错:他的考号本是7096,却因粗心坐在了7069的位子上。马萧萧后来回忆说:“也是巧了,那天偏偏7069号没来,一直空着,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有错就坐上去了。”
  头天考得是英语,马萧萧答得很好。第二天,他继续坐到7069位子后就被监考老师发现了。马萧萧怎么解释都没用,被逐出了考场。他万念俱灰,失魂落魄,眼泪汪汪,呆呆地站在中央大学的门前,久久不肯离去。
  此后,马萧萧流浪在重庆街头,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一天就喝一碗稀饭。白天他躲在书店里看书,晚上无处可去,在人家的屋檐下睡觉。
  一天深夜,有两个警察把他晃醒:“你是什么人?怎么睡在这里?”
  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的马萧萧,无力应答。醒来看了警察一眼又倒了下去。警察又问,他说不出话,只是流泪。警察搜他身,只搜出一支钢笔和一个夹着很多纸条的笔记本。警察打开最后一张纸条一看,上面写着:
  天上的星,眨眼睛,
  江里的风,冷清清,
  人们深锁在重楼里,
  做着香甜的梦。
  他乡的孩子啊,孤伶仃!
  谁来给我一粒米。
  谁来给我一滴水。
  ……
  死神已经临近我了,
  我已没有什么留恋,
  你这暗红的路灯啊,
  能否照我到光亮的明天,
  因为,在死前,
  我不愿看见这世界还是一片黑暗!
  不懂诗的警察也能看明白这是流浪者写的绝命诗。当时的马萧萧还真这样想,倘若自己饿死在重庆街头,就留在世上这首诗。有幸的是,他没有死,被警察救下,予以暂时安置。
  
  幸遇校长马非百
  经推荐继续学业

  终于活过来的马萧萧,到处寻找着活路。连零活也找不到的时候,就只好到街头垃圾箱看一看,靠碰运气填饱肚子。幸好有一天,他在街上偶遇在临泉补习高中时的校长马非百。
  就在几个月前,马萧萧因错过时间没有考上阜阳的国立第22中学,转到临泉加入高中补习班,马非百正是学校的校长。马校长是湖南人,著名历史学家,曾在黄埔军校担任少校历史教官。他比马萧萧大二十几岁,两人还有过交集。当时马非百发现马萧萧的历史答卷不错,特地把他叫去,询问情况,并对他予以教诲和辅导。他刚来到重庆遇上马萧萧,得知他的遭遇,很是同情。因为他也是从乡村出来的。他动用在重庆的人脉,介绍马萧萧到一家劳动习艺所做工,混得一碗饭吃。
  不久,马萧萧向马非百透露,自己依旧怀有求学热情。马非百记在心里,根据其经济状况,联系了西北农学院森林学系。一来是学校不收费,二来是马萧萧曾在“鲁苏豫皖边区学院”学习过一年,这个学校合并过来了,他可以插班学习。
  马非百赞助了路费,马萧萧乘汽车来到宝鸡武功县报考。由于马非百的推荐,学校查到了他考上过的档案,于是直接安排到二年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