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公益广告

11版:生活周刊

13版:生活周刊

16版:光影记录

慢品人间烟火暖

——读蒋勋散文集《母亲的料理时代》

(2025年04月2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小兵
  小小的厨房氤氲着人间烟火,在锅碗瓢盆的协奏曲中,弥漫着脉脉的温情。美学大家蒋勋的全新散文集《母亲的料理时代》,以聊家常般的亲切,用朴实真挚的文字,串连起热气腾腾的烟火生活;以母亲做菜为视角,书写出凡尘世界的温暖与感动。
  “我看过母亲烧冬瓜盅。母亲的冬瓜盅用鸡汤煨冬菇、木耳、松菌、扁尖,加一点泡软的干贝、火腿片、干鱿鱼丝。材料偏素,肉类只是提味,火一大开沸腾就转小,然后慢火细蒸。关火再焖一下,让汤头的鲜香,渗透进冬瓜瓤里。吃的时候,一勺一勺舀在碗里,清爽素净,余韵很长。”在这本饱含深情的著述中,蒋勋首度集中回忆母亲。从漂泊无依的战乱年代,到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母亲凭着她的善良、坚韧,用一双巧手精心打理着这个家。在满足家人口腹之欲的同时,也通过道道美食抚慰着他们的心灵。蒋勋借助缱绻的表达,娓娓说道着厨房里的物与事,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菜一蔬里,始终萦绕着淡淡的馨香,留存着一份浓浓的母爱。
  蒋勋的笔下,厨房是美食的天堂、是情感的驿站。他用五行的观念,解读厨房的意义,生活当中“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常见的元素,被他巧妙融于饮食抒怀中,这也让看似寻常的生活泛着流光溢彩,充盈着活色生香的味道。
  蒋勋说:“母亲厨房料理的气味,是我一生学习不完的人生功课。”耳濡目染中,蒋勋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启发了他的美学思维。从母亲驾轻就熟的家常小炒中,蒋勋悟出了食材作料的搭配、烹饪技法的运用,皆饱含着去芜存菁、素朴为家的人生哲理。也让他懂得,平凡日常的料理,是庶民百姓认真生活的自信。那些飘香的美食,不仅征服了他的味蕾,也激活了他延绵不绝的生活哲思。从这个意义上说,蒋勋印象中的厨房,更像是一个本色的舞台,承载着烟与火的激情碰撞,演绎着有关酸、甜、苦、辣的饮食故事,于光阴的流转里,呈现的是庶民百姓几多的悲欢离合。
  作为风格特立的散文家和美学大师,蒋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感知力,为我们搭建起了一座连接美学与生活的桥梁。他擅长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美、感受美。惯常于从点滴的岁月中,挖掘出生活的不凡意义。全书在回忆母亲、讲述亲情的过程中,也以饮食为喻,归结出众多字字珠玑的人生金句。他从食材的烹饪中,不觉发出“做菜里也处处是做人的本分”之喟叹。从火候的调控,再到菜脯的腌制,他明白了“人的修行关键在时间,物质也一样”的道理。跟着母亲去市场买肉、买菜,他洞悉到那嘈杂之地,荤食素食,琳琅满目,“充满众生的气味”,这让他愈加感念苍天的馈赠,赐予人们美食和生命;进而越发体会到现世安稳,当把握当下、好好珍惜的重要性。
  汪曾祺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世间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光,大抵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向着温暖的灯火,或大快朵颐或相谈正欢的时刻。而一桌菜,无论是粗茶淡饭,还是美味珍馐,都能让人们吃出家的味道、品出甜蜜的味道。《母亲的料理时代》以不动声色的笔墨,道出了饮食有味、人间向暖的深刻主题。蒋勋写本书的题旨,是向一辈子操持着锅碗瓢盆的母亲致敬,正是她在厨房里的坚守,择叶菜、磨米浆、蒸年糕,为家人们奉献出滋味悠长的道道美食,让他们无论身处在哪里,都有了精神上的依靠,并且期待着在下次的相聚中,能吃上母亲做的可口饭菜,一点一点,品出相思和挚爱的味道。
  人生旅途上,总有几段令人怦然心动的记忆。《母亲的料理时代》带着我们穿越岁月的长河,由美食联想到母爱、家庭与生活,描绘出一幅恬淡的家居画面。蒋勋在书中的道白,让我们在品味寻常美食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温暖来自相偎,幸福源自奉献,让我们跟随蒋勋的文字,一同走进那个温润的料理时代,感受那份来自母亲、来自厨房、来自生活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