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寒亭体育公园内游人如织。草坪上,孩童奔跑着放风筝,家长们惬意遛娃,足球爱好者尽情挥洒汗水,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市民都在这里找到了专属的休闲方式。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休闲游憩、亲近自然、运动健身的需求,寒亭区着力打造“百园城市”升级版,寒亭体育公园、浞河公园等6处公园绿地先后入选开放共享绿地试点,开放面积约5万平方米。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夏玲玲
公园绿地“解锁”共享模式
“不用特意找地方哄娃,在家门口的草坪上就可以轻松带娃,享受美好风光。”市民王玉萍如今已是寒亭体育公园的常客。该公园不仅周边风景如画,停车位、健身器材、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无论是健身锻炼还是休闲娱乐,都能让市民感到舒适惬意。仅仅是漫步在草坪上,便能舒缓身心,“公园20分钟效应”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为着力打造“百园城市”升级版,寒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全区公园绿地中的空闲地、可供游憩活动的草坪区和林下空间及周边服务设施配置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符合条件的草坪及林下空间做到“应开尽开”。同时,优化“公园+”的理念,以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美好生活,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寒亭体育公园、浞河公园、虞河(渤海路-北海路南侧草坪)、浞河(富亭街-泰祥街西岸公园)等6处公园绿地先后入选开放共享绿地试点,开放面积约5万平方米。
23位“市民园长”主动护绿
“请大家文明游玩,不要采摘花草,不要随地乱扔垃圾,珍惜家门口这来之不易的良好环境。”一大早,孙志刚就来到公园转悠,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情况,提醒游人讲文明,爱护花草和公共设施。悉心呵护着这方绿色天地的孙志刚是这片开放绿地的“市民园长”。像她这样的“市民园长”,在寒亭区还有22名。
随着开放绿地数量增多、功能升级的同时,一道课题也摆在了眼前:如何让公共空间得到可持续的管理维护,成为群众的“心头爱”?如何管好用好,令其“常绿”“常鲜”……为此,寒亭区尝试建立“市民园长”管理模式,营造城市公园共建、共有、共享、共治新局面。2023年3月,寒亭区首批23名“市民园长”上任。“市民园长”一边散步,一边揪问题、提意见建议,协助、配合养护单位维护园区环境和秩序,管理和劝阻不文明行为,监督日常养护工作,发现并及时反映公园存在的问题,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帮助等,有效填补口袋公园的管理缺位。
从“逛公园”到“享公园”
绿地开放后,帐篷纷纷支起,管理部门也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老人的健身、孩童的嬉闹、青年的露营,不同群体的需求都得到呵护。寒亭区将“公园+”新模式的理念落到实处,在绿地开放共享工作中,不断完善绿地配套设施,大力推动软服务提升,努力打造让群众“进得去、坐得下、能活动”的绿色空间。如针对指示牌与周边景观不融合、变电箱生硬等问题,进行多杆合一整治,对箱体进行绿化彩绘,提升观赏性;根据天气和草坪生长情况,进行浇水施肥、割草作业,保持草坪的整洁美观;节假日期间组织工作人员主动来到市民身边,询问市民游园需求,听取群众意见,做好相关服务措施。同时在原有绿地设施设备基础上,适当增加座椅、健身器材、景观小品等,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休闲绿地空间。
当一家人在草坪中聊天嬉戏、在树荫下徐徐漫步,成为市民享受美好生活的一种新常态,城市的温度,正悄然浸润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