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胶济铁路北发展战略得到肯定后,景晓村回到特委,组织地方武装在清水泊地区通过游击战打击敌伪,开展群众工作,为主力进驻打基础。第三支队到来后,清河地委从各方面倾尽全力巩固建设清水泊根据地,帮助第三支队站稳脚跟。
返回四边驻地 组织游击扫障碍
景晓村返回路过池上,向霍士廉传达了徐向前的指示。
8月下旬,国民党顽固派再次制造摩擦,分局令第三支队增援胶济铁路淄河流域。杨国夫率第三支队前往指定地区时,遇上汇报回来的景晓村。景晓村简单传达了徐向前的指示,但由于部队前去作战来不及详谈,景晓村先返回铁路以北开展工作。
景晓村马不停蹄赶到四县边区特委驻地时,看到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两份电令:分局称按中共中央通知,清河特委改建为清河地委。景晓村任地委书记,苏杰任组织部部长,赵明新任宣传部部长,李云鹤任统战部部长,杨国夫任军事部部长;纵队电令,清河区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军分区,马千里任司令员,景晓村兼政委。
景晓村得到八路军第一纵队首长明确指示,在接下来的这阶段,有意领导地方武装为主力部队到这一带进驻打基础、扫障碍。
9月,寿光独立营已按照景晓村的计划升级为寿光独立团,团长赵寄舟、政委张文韬,遵照地委、军分区指示,配合胶东八路军开辟了潍县四区、昌邑北部地区。并经龙池、柳疃等战斗,使潍县的第四、五区,昌邑的第三、四区,寿光的第一、五、六、七、八、九、十区连成一片。
10月,清河地委决定将原益都县委领导的六大队划归四边县,四边县又组织了青年中队、工农大队(1940年4月四边县撤销,六大队改为益寿大队),这些武装也遵照地委、军分区指示,以清水泊为依托打击敌伪,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和桥梁。
清东平原上,还有临淄独立营、长桓县大队、广饶县大队等,经常在清水泊地区活动,与日伪顽交战。
游击战争的火焰在临、广、益、寿边区猛烈燃烧起来。清水泊万事俱备,只待第三支队到来。
老领导面授机宜 坚持平原游击战
杨国夫与景晓村分开后,在淄河流域打了一个小仗,就拉到池上休整。山东纵队派副总指挥王建安帮助整训,根据实际损失,第三支队撤销了团建制,缩编为三个基干营,共2000余人。
10月底,王建安接到徐向前电报,要他带杨国夫去沂水马牧池见面。杨国夫红军时期就是徐向前的手下。见面后老首长对他说:“第三支队的情况,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已经把你们的意见汇报过。已明确你们的任务,要坚定不移,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尔后向他面授机宜:放弃铁路南留给第三支队的那块山区,立即回师清河平原,首先组织向寿北清水泊进军,到那里开辟平原根据地。站稳脚跟后,再向小清河以北发展。
几天后,王建安再次来池上,传达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对第三支队主要领导的调整:杨国夫任司令员,徐斌洲任政委。原政委霍士廉调省委。宣布后,王建安督促第三支队向清水泊进军。
这时,清河平原上的日伪顽十分猖獗,胶济铁路被严密封锁。在充分分析后,决定分东西两路并进,以东路为主,相互策应。
11月,第三支队从鲁中山区淄河流域上庄、池上出发,东路是第三支队主力及司政机关和基干二营,在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徐斌洲、副司令员李人凤的率领下,从张店东侧越过铁路,冲破敌人的堵截,直插寿光清水泊地区。西路由李汝琴、李曼村带队直插邹平、长山一带,寻机北渡小清河,策应东路行动。
11月底,第三支队跨越铁路后,在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县边区与景晓村为首的区党委会合。这里再向东北数十里就是清水泊了。杨国夫带队开进四边与清河地委会师后,向景晓村等传达了徐向前、朱瑞的重要指示,汇报了向清河平原进军的部署,与之商定下步军事行动。
景晓村向杨国夫介绍了寿北的情况,由杨国夫带队往清水泊地区的郑家埝、牛头镇、邢家茅坨、南北台头、寇家坞、李家坞、央上一带,自己带地委一部随后赶到。
几天后,在郑家埝召开了“进一步扩大清水泊革命根据地,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万人誓师大会。景晓村、杨国夫先后在会上讲话。
巩固建设清水泊 倾力支援三支队
随即,清河地委加强了清水泊地区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作和政权工作,倾尽全力巩固建设清水泊根据地,帮助第三支队站稳脚跟。
首先,围绕清水泊地区,在还没有组建县委的广饶、博兴、邹(平)长(山)桓(台)建立县委;景晓村在寿光牛头镇还专门主持召开了5个县的政权工作领导干部会议,研究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策应第三支队的县大队或独立营,各区建立区中队。
景晓村领导成立了清河区妇救会和青救会,建立“清河区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稍后还建立了“抗协”所属的“抗敌自卫军”,孙鸣岗任司令,刘冲任政委,张明远任参谋长,后编入我军主力。
此后,清河区成立了职工会和清河区国民参议会,建立清河区行政公署。李人凤任专员,王兴国任副专员。
清河区农救总会、文化救亡协会也相继建立,有条件的县、区也建立了群众组织。
在景晓村领导下,清东军民关系越来越亲密,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形势对我十分有利。地委和第三支队提出了“边打仗边建设根据地”,大力建设清河泊,帮助部队抓好军工生产。
刚到清水泊还没过春节,地委就依靠周边县委招起100多人的被服厂,逐步发展到缝纫、染布、皮革三个车间;一开春,又协助支队后勤部门在清水泊巨淀湖创建兵工厂,通过各县的抗日民主政府动员能工巧匠,半年内发展到近300人,分成修理、子弹、手榴弹3个分厂,能制造迫击炮弹、地雷、炸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