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光影记录

09版:人文潍坊

10版:景晓村与渤海区的创建

11版:景晓村与渤海区的创建

12版:景晓村与渤海区的创建

13版:景晓村与渤海区的创建

14版:景晓村与渤海区的创建

15版:景晓村与渤海区的创建

16版:景晓村与渤海区的创建

西进受挫提出改变策略

(2025年04月04日) 来源:潍坊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1943年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马耀南牺牲地田庄镇大寨村路口。
  战争年代,党政军干部随时随地经受战斗洗礼。景晓村初来乍到,奉命西进作战,不料陷入敌人包围圈,景晓村等人决定暂缓北进,分头向东,不想景晓村和马耀南被敌人打散,马耀南牺牲。景晓村与战友好不容易汇合后,总结教训,及时向上级提出建议。
挥师西进准备向北发展 突遭围攻撤出刘家井
  正当清河特委准备在“四边”召开会议,研究扩大政权建设时,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对清河区部队下达指示:“开展章丘、齐东工作,打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这后一句让景晓村和杨国夫很激动,总算有向北发展的目标了。
  景晓村、杨国夫、李人凤迅速带部队西进长山六区前三元、后三元一带,会见了司令员马耀南,随同一起西进,进驻刘家井,准备进军章丘、齐东,向北发展。
  不料,6月6日拂晓突然传来枪声,敌人将刘家井包围。日寇从汉奸那里获得了支队行动情报,调集青城、齐东、张店、邹平、周村之敌3000余人奔袭我军,破坏西进。马耀南、景晓村、杨国夫指挥所部立即投入战斗。
  杨国夫的警卫员王京建回忆当时的情况:“6日拂晓,枪声把我惊醒,我从炕上爬起来跑到院子里。枪声在西北方向,是三八式步枪的响声,距离刘家井大概有五六里。我上了北门围墙,见马司令、杨副司令、景书记都在围墙上,周围站着一科长、二科长、几个参谋、警卫员、通信员、便衣侦察员,有二十几个人。首长们从北门围墙下来,到司令部开会,研究打还是撤。‘打!’马司令决定由杨副司令指挥,负责兵力部署,构筑工事。马司令除参与指挥和掌握情报外,和景书记负责宣传鼓动,组织机关勤杂人员以及刘家井群众参战。”
  面对敌人的合围,我军固守围墙,坚决抗击,以简陋的武器对抗武器精良的日军。下午5时左右,马耀南、景晓村、杨国夫与政治部主任赵明新在村西开了个分析形势的小会,决定撤出刘家井。
  激战到黄昏,忽然刮起狂风,杨国夫抓住时机,下令从西南突围,撤出了战斗。
暂缓北进分兵东撤 遭敌追击损失惨重
  刘家井一战虽给敌人造成一定杀伤,但第三支队也有重大损失。
  几名指挥员碰头商议,决定暂缓北进,分头向东。随即,指定杨国夫带特务团和机关分队去长山六区,马耀南与景晓村带7团进长山八区,李人凤带10团返回临淄的驻地。
  不料,敌人从邹平、长山、周村、张店等地调来的日伪军4000人赶到,我军被敌人死死咬住,分开行动不久,就被围上来的敌人冲散,彼此失掉了联系。
  马耀南和景晓村带7团好不容易来到长山第八区董家庄、李家桥一带,原以为这里是山区,会甩开敌人,哪知日寇早有部署,景晓村和马耀南又被打散了。
  景晓村判断此时马耀南只能隐蔽行动,自己不便找他,只得来到长山第六区西北旧口村杨国夫的撤离地点。
  杨国夫见他汗流浃背、风尘仆仆来到,两眼熬得发红,整个人都瘦了一圈,慌忙询问情况。景晓村将与马耀南失联及自己的担心说了。两人认为,当务之急是分头收拢被打散的部队。于是杨国夫去找马耀南,景晓村去找李人凤。景晓村顾不上休息,又连夜奔向临淄。
  10团主力突围后,在于窝村遭敌大队汽车和骑兵合围,李人凤集中10团骑兵诱敌追击,主力分路突围,几天后会师于临淄。
  景晓村在临淄苇子河找到李人凤带领的10团,得知损失不大,稍感欣慰。他在10团作了政治报告,为部队打气。
  此时此刻,在临淄的景晓村、李人凤企盼着与马耀南、杨国夫早日会师。但月底杨国夫赶来,带来了马耀南牺牲的噩耗。原来杨国夫在长山县八区由家河滩找到了马耀南,在合兵后的7月22日东进途中,于桓台牛庄与日伪短兵相接,37岁的马耀南以身殉国。
  经过这次战斗,7团从2000多人减少到几百人。西进后形势如此残酷,年轻的第三支队不能不考虑生存与发展。于是,景晓村与杨国夫初次见面的话题再次提及。
只身南下陈述利弊
所提建议得到首肯

  清河特委和第三支队领导干部在临淄大夫店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马耀南牺牲后的斗争形势和应急措施。
  景晓村发言:“多次战斗失利的实践证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紧靠铁路沿线两侧敌人敏感地区坚持与敌人的正面斗争是失策的。像刘家井这样的阵地战,我们是拼不过敌人的,必须改变斗争策略。”
  会后,景晓村再次与杨国夫讨论,决定由景晓村亲自向分局、纵队反映情况,陈述利弊:不宜坚持三路分兵,第三支队胶济路南一部,应返回路北会合,趁青纱帐季节,开到平原创建根据地。
  景晓村带警卫员跨到铁路南,相继向第三支队政委霍士廉、山东分局和刚刚成立一个多月的八路军第一纵队首长汇报,陈述问题,望从战略部署上有个明示。
  第三支队领导层在清河区战略发展方向上有严重分歧。书记景晓村、副司令杨国夫、李人凤主张集中力量向北发展,而有的同志不同意,认为还是以胶济铁路南部山区为依托,跨铁路两侧发展。
  景晓村继续南下,来到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驻地,分别向省委书记郭洪涛、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汇报,听取指示。这时山东抗战的决策权集中在八路军第一纵队。
  徐向前、朱瑞听罢景晓村的意见,予以首肯,让他回去放手向北部平原发展。